來自欽哲基金會獎學金受獎者一封有趣的信

1000goldbuddhas匿名 撰文

多年來,我很幸運能夠數次獲得欽哲基金會獎學金,以便進行長期閉關。這份獎學金成為我能否進行閉關的重要關鍵,因此我非常地感恩。「布施」是一個深奧又有趣的主題。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常常被鼓勵要以各種方式來擴大布施的層面,例如以服務、時間、金錢等方式,或者我們具有智慧的話,也可以透過教學的方式來幫助他人。雖然擴展布施方式常常極具挑戰性,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同意,「布施」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回報。相反地,接受布施看起來似乎比較容易,因為我們是接受資助的那一方。這道理很簡單,對吧?因為顯然地,受施者是獲得利益的人。但是,接受布施也有其挑戰。

我發現自己常常處於這種施與受關係的兩端。而且老實說,對我而言,作為布施者比當受施者舒服多了。無論是因為獨立和自給自足的自尊心,或是那種虧欠別人的不舒服感覺作祟,或是其他任何理由,總之事實是,接受別人的贈與其實非常艱難,尤其是發現自己處於需要他人經濟支援的處境中,或是自己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時候,當這種情況成為常態,天啊。但以我的經驗而言,在布施者和受施者之間,有種深刻的互相依存關係在運作著。它絕非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你不會永遠只是接受資助的人而不會成為布施者。

我一直都很自豪自己是個極為獨立自主的人,自給自足,一點也不需要依靠別人。但現在,身為一個全職的閉關修行人,我沒有任何存款,必須完全依賴他人的布施。一段時間後,我了解到護持者和閉關者之間的連結,最終雙方會互蒙其利,這樣的理解幫助我緩解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但最讓我痛苦的是了解到,坦白說,在各種所謂獨立自主的樣貌中,事實上隱藏了很多的「自我」!

當然,有些教法鼓勵我們遠離不健康、黏膩的依賴關係,做到真正的獨立自主,但這種獨立自主比我所自豪的獨立自主要深奧許多。真正的獨立自主是脫離「執著事物為真實」的信念,與那種「喔,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我可以自己活得好好的」獨立自主完全不同。

幾年前,我的老師責備我這種「獨立自主的習氣」。他說:「你得學習坦然接受別人對你的布施,這本身就是一種慷慨的表現。」關於這點,我思索了很久。他不是在鼓勵不勞而獲的心態、也不是要人覺得自己有某種頭銜或地位。他指出一種精心偽裝的自我特質,然後要我徹底改變認為「接受別人幫助」是弱者的這種想法。我仍然在努力中。

# # #

你也許會對作家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寫給阿奈絲.寧 (Anais Nin) 關於「施與受的美好潛化 (the Beautiful Osmosis of Giving and Receiving)」這封信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