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是探讨佛性、证悟的代表性论著,为弥勒菩萨所著及传授予无着菩萨的五部经典之一,且为第三次转法轮的部份内容。这部经典为各大上师尊崇且视为显教和金刚乘之间的桥梁,往往是传统佛学院的僧侣教育课程中的最终教材,为证悟之道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尤其适合金刚乘的修持者。昼中内容博大精深,西方佛教团体却甚少教授,翻译亦寥寥可数,故钦哲宗萨钦哲仁波切精彩、清晰、亲切、幽默且机智的教授弥足珍贵。
仁波切在法国多尔多涅的香特鹿佛学中心完成为期四年的月称菩萨《入中论》讲授后,接续在2003和2004年夏季讲授《宝性论》。仁波切常强调深入理解《入中论》对空性的哲学讨论十分重要,否则初学者容易误解佛陀对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例如,在西方文化长大的人容易将佛性与神、个体的灵魂或本质混淆,而这些开示则帮助我们厘清这些误解。纵使《入中论》和《宝性论》的论述方式不同,但两者皆阐释了佛教对「空性」的见解。如仁波切所说:「你可以说,龙树菩萨解释《般若波罗蜜多经》时较多着墨『空』(《心经》中的「色即是空」),而弥勒菩萨讲授空性则较着重『性』(「空即是色」)。」仁波切的讲授指出空性和佛性为同一主题的两种论述方式,从而给予我们理解佛性的基础。
《宝性论》提供了另一方法去理解佛教思想中的四法印,即仁波切在著作《近乎佛教徒》中论述的主题。书中为现代物理学中「空」间「饱满」的神奇特质(如真空粒子和量子光学)提供了一种理解。一如所有佛学哲理,本书目的不在随便打开一个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的学术话题,而在教导一条解脱之道。《宝性论》为修持者阐明累积福德和净除染垢的意思,筑起安全网防止我们在道上被极端但普遍的永生或虚无思想所迷惑。此作亦解答许多修持者对证悟之道的基本疑惑,如:此道的终点为何?道上的人是谁?道上旨在消除甚么染垢?证悟之道是怎样的体验?这种种问题都可在仁皮切对《宝性论》的释论中找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