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s

As I said, this is really, really, personally my favorite puja. I think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at. Tārā is sort of a mother-like figure, and being female she is known to be always quick to respond. Of course, this is all dualistic thinking. But since we are dualistic, as you know, what choice do we have? Also, Tārā is one of the four main deities practiced by those great people at Nalanda University such as Nāgārjuna – even by the big, grand, great Nāgārjuna. I personally can say that the Tārā puja has helped me in so many ways.

—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Green Tara puja teaching, Taipei, Oct 2020

As I said, this is really, really, personally my favorite puja. I think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at. Tārā is sort of a mother-like figure, and being female she is known to be always quick to respond. Of course, this is all dualistic thinking. But since we are dualistic, as you know, what choice do we have? Also, Tārā is one of the four main deities practiced by those great people at Nalanda University such as Nāgārjuna – even by the big, grand, great Nāgārjuna. I personally can say that the Tārā puja has helped me in so many ways.

—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Green Tara puja teaching, Taipei, Oct 2020

Close

李晓楠和谭凌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香港佛法中心

特伦特‧沃克密歇根大学

特伦特·沃克是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的东南亚研究助理教授和泰国上座部佛教教授。作为东南亚佛教音乐、文学和写本方面的专家,他发表了大量关于高棉语、老挝语、巴利语、泰语和越南语佛教文本和持诵修持的著作。自2005年以来,他一直进行柬埔寨佛教持诵训练,经常在寺院、闭关中心和大学发表演讲。 《直至涅槃时:来自柬埔寨的佛教之歌(Until Nirvana’s Time: Buddhist Songs from Cambodia)》——首部译成英文的传统高棉佛教诗歌集——翻译了45首高棉法颂,这些颂歌以高昂的旋律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柬埔寨佛教社群。这本书以16世纪至20世纪的诗歌为重点,立足于作者对柬埔寨口头与书面传统的15年深入研究。这些诗歌至今仍然在日常祈祷或通宵仪式中吟诵。其中的许多文本是由译者从盒式磁带或树皮纸写本中抄录下来,首次以印刷的形式呈现于这部合集中。和译文一起呈现的论文与注释,将这些当地区域性的创作置于一个更广博的佛教背景下进行研究。 由五人组成的钦哲基金会翻译奖评选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委员会成员娜塔莉亞·古美(Natalie Gummer)教授对于《直至涅槃时》的年度奖项提名。关于这个提名,古美博士写道:“《直至涅槃时》是一部开创性的译著,它不仅首次以英文广泛呈现了柬埔寨佛教文学中扣人心弦的一面,亦从创作和运用的角度,展现了这些诗歌的声乐特性,并为它们的佛教背景和仪式持诵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特伦特·沃克为旨在捕捉表演性文本力量的译著设定了一个新标准。” 这本书是 2023 年一月钦哲基金会古德曼佛学讲座的主题。

雅尔·施瑞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施瑞的论文聚焦在成书于公元2-5世纪之间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所传承的故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曾是古印度最具影响力的部派之一,它于公元13世纪在印度本土消亡。该部派的律藏(毗奈耶)卷帙浩繁,目前尚未有任何完整的西方语言译本。通过运用叙事学与文献学的方法论对这些故事进行分析并辅以物证,此论文旨在针对这些故事如何反映出该律藏编纂者/作者的历史境遇提出了新的阐述。正如该论文所指出的,那些僧侣作者们一直都在与其它宗教团体进行对话,其中最主要的是婆罗门。这些故事中所反映的婆罗门并非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佛教对欲求往生上界和渴望男性继承者的一群人的刻画。 该论文不仅主要关注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一系列关于出生的故事,还利用了该律藏中的其余部分,以及诸如阿毗达磨、阿含经等诸不同体裁的资料和其它部派的文献。由于以宗教「他者」为题,这部论文也偶尔使用了非佛教的文献,诸如所谓的婆罗门教法典与诸印度史诗等。 论文奖委员会评价说:“雅尔·施瑞的博士论文考察了特别是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关于释迦种族(即‘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的氏族)的叙事传统的产生与转变。施瑞认为,这些传统可以被解读为对诸多问题的不同理解——包括什麽是佛陀、佛陀与僧伽的关系、确立或支撑僧伽之权威的模式、在适用于人和佛时王族的主题与象征、婆罗门教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他者’与佛教的论争关系及其合理性问题、作为文本成立之背景——尤其是西北印度贵霜王朝——的社会政治现实元素。” 委员会亦对该论文的下述方面印象深刻:作者对材料和主题的选取精当,并关涉到佛教部派史中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心论点论证严密,并且切实入理地关联到在文献学的学科边界外、远至人类学的一些明晰而又恰切的重要基本主题,例如权威、权力、与宗教他者的交涉等等。作者旁征博引并深入理解了大量最优质的二手学术研究资料,而且能够对之加以有效利用。就方法论而言,其研究不仅展现出杰出的文献学能力、对原文的充分把握与方法的善用,而且超越了文献学而臻于跨学科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作者敏锐而有力地运用了艺术-历史证据补充了文献记录。

黄永仁泰国玛希敦大学

玛希敦大学人文学系系主任Pagorn Singsuriya副教授在他的推荐信内写道:“永仁的论文是根据巴利文文本所作的甚具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它大大增进了人们对佛经的理解,同时也是首个针对特定巴利文文本所做的比较分析。这篇论文对于巴利文文学史、古文书学和伦理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文奖委员会的结论可集中反映于下述评审摘录中:“这篇文章建基于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绝对值得修订后出版。作者对《弥兰王问经》的暹罗文本传统作出了原创性和细致的分析,同时呈现了这部经跨越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和中国的广泛语境。它不单是首个详细描述了《弥兰王问经》暹罗增广本和巴利圣典协会罗马字本之间截然不同之处的研究,同时还以真凭实据展现了暹罗增广本是如何通过对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以写本形式反映出的不同文本谱系进行融合而发展成形的。” 永仁和我们分享他的获奖感受:“能够成为本年度钦哲基金会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的得主,我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恩。我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彼得‧史基林教授,仰仗他的博学以及无私的奉献,我才得以在东南亚佛教、写本传统和文本研究等纵横交贯的领域中航行。对于他循循善诱鼓励我做学术研究,我感激不已。我还要感谢我的另外两位指导师Giuliano Giustarini 博士和张本研吾助理教授给我的宝贵支持和建言、玛希敦大学的学术团队一路上的支援、钦哲基金会论文奖委员会对我的研究的认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更要感谢钦哲基金会成全这件美事。这个奖项鼓励和启发我继续努力,了解佛教的文本传播和历史,并在此研究领域作出贡献。”

唯悟法师马来西亚檀香寺、檀香基金会和泰国国际佛教大学

本会颁赠三万美元,以示表彰唯悟法师对佛教教育的宝贵贡献和所开展的诸多菩萨行,感谢唯悟法师席不暇暖、念兹在兹地为保存和弘扬佛陀教言及其普及实践所做的努力。 唯悟法师对获奖表示感谢,他说:“获颁钦哲基金会的终身成就奖,我既感到非常荣幸却又受之有愧。 我和檀香寺和檀香基金会以及国际佛教大学的成员共同分享这项荣誉。 他们也随喜钦哲基金会为弘扬佛法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全球正历经各种健康、气候、经济和政治动荡之际,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如唯悟法师般的菩萨。 我们借此机会正式表彰唯悟法师的不懈努力,并祈愿他宝贵的利生事业持续兴盛,造福所有众生。

路易斯·戈麦斯教授与保罗·哈里森教授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

路易斯·戈麦斯教授 (1943–2017) 著名佛教学者路易斯·戈麦斯教授于2017年9月3日在墨西哥城去世。去世前,他是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的荣修教授。他于2009年1月1日退休。 路易斯在佛教方面的学术研究涵盖了他职业生涯中一系列重要主题,包括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泛亚洲佛教,他着重于大乘佛教的文献与宗教视野。他就早期中国禅宗与藏传佛教史上「桑耶论诤」所涉及的「顿渐之别」的问题写过许多突破性的文章。在他的著作中,《极乐世界:无量光佛的净土》(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6年)被认为是关于《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这两部极具影响的佛经的权威性研究。此外,他还出版了大量西班牙语的著作。 保罗·哈里森(何离巽)教授 保罗·哈里森现为斯坦福大学乔治·埃德温·伯奈尔宗教研究教授,他自2006年起一直任教于该校。他在其出生的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获得学位,专攻佛教文献和历史——尤其是大乘佛教——以及梵、汉、藏语的佛教写本。他已编辑翻译了多部大乘佛经,并且发表过多篇关于佛教经典及其解读的期刊文章。哈里森教授也是“史柯源收藏(Schøyen Collection)佛教写本”系列的编辑之一。 目前,保罗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大乘佛教和部派佛教经论的校勘、翻译和研究,包括《金刚经》、《内藏百宝经》(Lokānuvartana)以及《学处集要》(Śikṣāsamucchaya)等。 保罗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何氏佛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一职。 “当21世纪初发现《维摩诘所说经》梵文写本的消息传出时,整个佛学研究界都为之震动。长久以来,学者们只能根据已知的这部经的汉文和藏文译本拟构其本来的印度原语。如今,学者们终于可以参考到这部影响甚广之经典的印度语言原文了。 因此,当保罗·哈里森与已故的路易斯·戈麦斯开始着手翻译这一新发现的梵文文本时,这一消息立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唯有这两位作为大乘佛经文献研究领军人物的学者能胜任对这一重要经典的翻译。这个译本花了他们两个人好几年的时间,他们对每一个术语都做了商榷和辨析。在路易斯去世后,保罗独自完成了这个项目。现在,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了。” ——杰出翻译奖评选委员会提名委员、著名佛教学者那体慧博士(Jan Nattier)

尼尔斯·马丁法国巴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

马丁的论文《旺拉遗址群:拉达克的十四世纪藏传佛教壁画(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撰写于巴黎的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并于2022年3月答辩通过,这篇论文是对西喜马拉雅地区艺术史和佛教史的精湛贡献。它进一步通过将其对于圣像学和风格传统的卓越把控,与对考古年代分析(archaeometric analysis)、碑铭学、以及古典藏语文献的第一手评估结合在一起,为彩绘遗址研究提供了一个的跨学科研究的模型。由此,它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杰出贡献。 “能够从广受尊敬的钦哲基金会获得这个奖项,我深感荣幸和感激。我想要特别感谢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仔细审查我的申请并最终选择我的论文,尤其是它不属于文本研究的历史领域。 这个奖项是对我十多年来逐渐积累的研究成果的一份意义非凡的认可,在这十余年里,我不仅受到导师查尔斯·兰布尔和我的共同导师克里斯蒂安·卢赞尼茨耐心而深刻的指导,还得到了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和家人们的持续支持。该奖项将有助于使这部论文以一种更容易被每个人——包括这些遗址的守护者——获取的形式出版,它也在我生命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我在学术界开展事业的信心。” ——尼尔斯·马丁 相关阅读

艾瑞克‧贝玛‧昆桑

艾瑞克翻译出版的佛学书籍甚丰,其中为人熟识的作品包括:第一世蒋贡.康楚对莲花生大士教言《道次第.智慧藏》所作的释论《智慧之光》第一至五册、 《大成就者之歌:传承篇─祖古‧乌金仁波切灵修回忆录》、策列‧那措‧让卓大师的《正念明镜:中阴成就无上密法》等。我们深深感谢他翻译了所有这些殊胜珍贵的教法,以及他在佛学领域许多其他相关的贡献,例如,为八万四千·佛典传译担任编辑工作,而最近更负责指导钦哲愿景计划的译者。

林恕安台湾政治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的林恕安荣获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她的论文,《缘起、二谛与因明:以清辨〈般若灯论‧观缘品〉与〈掌珍论〉为主的研究》,运用汉藏二译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展示清辩的形上学(缘起论与二谛论)及其源自陈那因明「胜义简别」的论证法。

高明元香港佛法中心

香港佛法中心的高明元获得了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他的博士论文《佛教的“习气”概念:从阿毘达磨到早期瑜伽行派》写作严谨、内容深入且富有批判性。该文讨论了“习气”一词各种义项的沿革发展。 “鉴于迄今只有少数几篇研究关注到这一概念,更未有专著全面研究这一问题,明元的论文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法光法师在为明元写的论文推荐信中写道,“此论文基于充分的梵、藏、汉、巴利语原始文献,论证详实。其文中的一些重要引文亦是首次被译为英文且附有大量注释。该文还批判性地审查了大量现代学者所写的英、日、法、中文二手文献。”

邵瑞祺教授华盛顿大学

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教授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梵文)名誉教授以及威廉·P与露丝·格伯丁大学荣誉讲座教授。他自1978年起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退休后仍在该校兼职教学。 他曾任国际佛学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早期佛教手稿计划”主任,领导这一仍在进行中的跨国计划,编辑、翻译、出版幸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邵瑞祺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梵语及梵语文学、印度佛教文献及文本研究、印度铭文及古文字学、古印度史、犍陀罗语及犍陀罗研究、世界文字史。他现居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塞西尔·杜榭法国PSL研究大学高等教育学院

杜榭的论文记录了一个鲜为人知,且现已不复存在的西藏噶举派的传承。该论文对完整噶举派的文献记录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巡礼。该传承的重新发现,使噶举传承从整体而言更加清晰,同时也揭示其存在在更大意义上对于藏传佛教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该论文概念框架清晰,选题新颖,对相对研究不足的领域进行了补充。这项工作为该领域做出了宝贵而独特的贡献,具有批判性,而反复认真地琢磨术语又体现其研究的细致性。它同时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方法论,通过对历史学,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使该论文架构了更广泛的理论框架。 尽管此项目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杜榭对此论文资料的收集筛选令人印象深刻。从十世纪噶举传统在印度的起源到噶举在西藏壮谷(Gzhung Valley)的现状,她设法记录了马尔巴鄂巴传承的起源、发展、繁荣和消失;从记录该传承对其他传统的影响,到后来鄂巴噶举尝试保存和复兴其教法。她对用成就者的传记作为收集宗教,社会力量和传承概念的有效信息来源讨论是具有启发性的,而其中借用当代法国思想大师之一布尔迪厄(Bourdieu)关于“资本”理论概念的写作手法尝试探索是令人鼓舞的。 “能够获得今年钦哲基金会颁发的佛学博士论文奖,我感到至为荣幸。”现居住在法国西南部的多尔多涅省的杜榭告诉我们,“自己关于马尔巴鄂巴噶举传承历史的论文能被这样一个著名的基金会认可,同时看到我的工作有助于揭示这一构成噶举密续宝藏之核心、重要却相对被遗忘的传承,我心存感激,内心充满喜悦”。

卡尔·博恩霍兹博士那烂陀菩提佛学中心以及正知国际学院

博恩霍兹博士是一位藏传佛法教师、口译与笔译人员。最初他受训成为一名医生,之后在加德满都由堪布楚玺嘉措(Tsultrim Gyamtso)仁波切创立的马尔巴译师学院学习藏文与佛教哲学。他也在汉堡大学学习了藏学、梵文与佛学。自1989年起,他成为翻译藏文、英文与梵文的口译员与笔译员。目前,他在那烂陀菩提佛学中心(Nalandabodhi)以及正知国际学院(Nitartha Institute)担任教师与翻译。 博恩霍尔兹博士说:“获得这一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不过更重要的是,本次授奖大体而言彰显了整个唯识宗,以及特别突出了无著的《摄大乘论》与其释论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理论与实修并具的主要印度佛教宗派,多个世纪以来,唯识宗在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期望这些译作能对唯识宗在英语世界中获得它应有的认可与赞同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高明道教授

高明道教授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罗曼(Friedrich Grohmann), 是一位长居台湾40年、精通中文的德国人,是一个致力于佛教研究,特别是佛教文献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他现任的工作包括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专任副研究员,华严专宗学院教师,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副教授,以及法鼓佛教学院佛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他的研究专长包括:梵语、藏文、巴利语、中文;文献学和经典翻译。在台湾,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称他为“高老师”。 “请允许我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有以上的想法。半个世纪前,我开始学古汉语,稍后就有幸从师于两位僧侣研习佛典汉语。其中一位是巴利传承的比丘,另一位是西藏传统的格隆。两位都不是华人——比丘是德国人,格隆是匈牙利人,而因缘的开端竟在小小的一所蒙古人的佛堂。这是我最初体察到利美——教内不分学派与传承——的机缘,影响了我一辈子。 我希望回向的第二点是,我强烈地感觉我们通常所指的’佛教’,指的是一种文化,它有外和内两个面向,外,指的是佛塔,石碑,佛像,以及义理,经文,学派等;内,指的是心,或者说意。若是学习佛法,我认为,这外,内二个面向都不可以忽略,特别是在学术的范畴里。”——高明道

范文丽香港中文大学

论文奖评选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通过,选出范文丽博士的“寂护、莲花戒的业力因果论”为今年杰出论文奖。范博士的论文阐述了传统印度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生果作用”是存在的;论文同时检视了寂护如何透过对“生果作用”的批判,来建立“无作用”的理论。此外,她简要地探讨佛教哲学中“无作用”概念的历史,其显示出寂护清楚地阐明了此观点,并提供详细的论述。

安迪‧罗特曼博士史密斯学院

​​​​在过去 25 年里,安迪·罗特曼博士(Dr. Andy Rotman)从事有关南亚叙事、图像和市场的作用及其宗教、社会和政治功能的文本和民族志研究。这种关注在他对早期印度佛教、南亚媒体和北印度集市的现代经济的研究中显而易见。他目前担任史密斯学院宗教、佛教研究和南亚研究教授。 “荣获这个奖项令我格外欣喜。我为这部作品确确实实耕耘了数十年,我很高兴得到认可。”罗特曼博士目前在印度旅行,为下一项计划搜集资料。

克里斯托弗·琼斯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

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琼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论文"论印度佛学如来藏文献中阿特曼的使用与争议 (The use of,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erm ātman in the Indian Buddhist tathāgatagarbha literature )"而被钦哲基金会论文奖委员会选中。 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 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茅宇凡香港中文大学

根据评审委员萨尔吉(Saerji)教授的说法,「茅宇凡的论文包括了清晰的阐释、深入的分析和翻译注释,并确实对于我们在后印度佛教哲学的理解方面有其贡献。」此论文着重在两份文本:妙护(Śubhagupta)所写的《成立外部对象论》(Bāhyārthasiddhikārikā),以及寂护大师(Shāntarakshita)和其弟子莲花戒论师(Kamalaśīla)所论著的《摄真实论疏》(Tattvasaṃgrahapañjikā)的《考察外部对象品》(Bahirarthaparīkṣā)。

约翰‧康谛与邬史敦‧费勒契莲师翻译小组

约翰与邬史敦是总部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 “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两位创始人。 该翻译小组将重要的藏传佛教经典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以其清晰准确的文学风格赢得了卓越的声誉。 约翰与邬史敦分别作为一名医生和一名前本笃会修道士,在成为备受尊敬的翻译家方面走过了一段丰富多彩的道路。“莲师翻译小组”的翻译作品包括《龙树菩萨致友人书》、《功德宝藏论》、《成佛之道 -- 殊胜证悟道前行法》、《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伊喜措嘉佛母传》,以及几乎每个藏传佛教徒都读过的两本书:《入菩提行论》与《普贤上师言教》。 “他们的翻译之所以如此特别,是因为约翰与邬史敦首先是修行者,其次才是译者,”钦哲基金会执行董事陈季佩说。

安妮·麦克唐纳博士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文化与思想史研究所,奥地利维也纳

2016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颁给安妮·麦克唐纳博士,她翻译月称论师《净明句论》(Prasannapada) 的第一章,并收放在她的新书《明晰之语》(In Clear Words) 当中。 麦克唐纳博士是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文化与思想史研究所的研究员。 她的主要关注点是中观思想在印度和西藏的发展。她根据新近出土的相关手稿对月称的《净明句论》和《入中论》进行研究。 麦克唐纳博士在维也纳报纸 Der Standard上的一篇文章中说道:“虽然书名提到了‘明晰’,但整本书翻译起来却很不容易。”《净明句论》由七世纪的学者月称论师以梵文写成,是针对龙树菩萨《中论》而撰写的释论。 “在此我想诚挚地感谢钦哲基金会遴选我的书,作为‘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的得奖作品……,我很确定月称论师,也就是我所翻译文献的原作者,他是七世纪的人,如果他今天仍在,也会非常高兴他的作品能被如此卓越的基金会所认可,甚至也获得身兼钦哲基金会杰出创办人及主席的宗萨钦哲仁波切所称颂。宗萨钦哲仁波切在西藏传统中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现;文殊菩萨是一位与般若智慧灼见相关的菩萨,而月称也在其作品中一再提及并赞颂文殊菩萨。”

大卫·希金斯博士洛桑大学

大卫·希金斯博士因其论文“藏传大圆满法之哲学基础:探究分别心和本初智的差异(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Dzogchen i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ualistic Mind and Primordial Knowing)”而荣获钦哲基金会2014-15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希金斯博士在2012年于洛桑大学进修博士班,他在汤姆·迪勒曼斯(Tom Tillemans)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藏传大圆满法哲学基础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在2013年由维也纳大学的“维也纳藏学与佛教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阿普尔顿博士表示:“希金斯博士的论文,是对于西藏宁玛派的传布与理解之精湛分析暨回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大圆满此一至为重要的哲学与解脱论主题的重新诠释。”

詹斯·威尔汉·伯格蓝博士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系

詹斯威尔汉·伯格蓝博士因其论文“《諍事》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律法決議程序(A Study of the Adhikaranavastu: Legal Settlement Procedures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Vinaya)”而荣获钦哲基金会 2014-15 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伯格蓝博士在奥斯陆大学获得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的博士学位。他于奥斯陆大学教授梵文,同时也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他是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文学系的学士(文化与社会科学领域,主修宗教研究),以及该系的亚非研究硕士(专长梵文)。

法光法师

法光法师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以其中英文著作、开示、教学和讲座而闻名。除了在斯里兰卡的长期佛法事业外,他也曾在印度、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欧洲等地讲学。2013年于比利时根特大学(University of Ghent)佛学研究中心和法鼓佛教学院合办的“阿毘达磨国际研讨会”上,法师发表了“众贤(僧伽跋陀罗)对理解阿毘达磨之贡献”的演说。 法师194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有时亦被称为“吉隆坡法光”或“KL Dhammajoti”。他依上座部传统出家为僧,在斯里兰卡的凯拉尼亚大学(Kelaniya University)求学。1970年,他以研究悟入(Skandhila)的《入阿毘达磨论》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再以研究各种中文版本《法句经》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法师特别专注研究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教法,他针对此研究课题的著作已经再版三次。法师同时研究巴利文的上座部传承,并鼓励有关巴利文上座部与其他传承的比较研究。移居香港后,他保持与斯里兰卡的交流,并持续邀请知名的斯里兰卡学者共同培育新一代佛教学者。

马克·布鲁姆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马克‧布鲁姆(Mark Blum)教授是2015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得主。布鲁姆教授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暨文化学系,担任日本佛教伊藤真乘特聘教席。他翻译了昙无谶于公元五世纪所译汉文版《大般涅槃经》的前十卷(第一册),这是这部阐述佛性(如来藏)的重要佛经的首部英文译本。 彼得‧史基林教授指出这部经文的重要性,他说:“《涅槃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针对印度佛教徒在探索新的思想时面临的关键问题,以传统的经文、佛陀生平的论述、佛说本生经和佛教的譬喻文学,去编写出形而上学的对话。佛陀、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萨、迦叶尊者都是透过譬喻和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探索解脱的动力。”

赵东明博士台湾大学

赵东明的论文旨在研究《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中的“转依”理论。根据《成唯识论》的说法,“转依”有四种义别,即:“能转道”、“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该论文特别将焦点放在“转依”四义中“所转依”的“所依”与“能转道”之“无分别智”这二部份。并以护法“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为问题意识,切入探究其间的关系。 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刘国威教授说,“赵博士的论文对中国唯识派的思想提供了深度的哲学分析。” 另外一名评审委员北京大学的萨尔吉教授指出,赵博士的论文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具有深度的原著分析和具说服力的辩论。令人增加了对中印佛学的理解。”

马克•西德里茨教授和桂绍隆教授

七月在维也纳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佛学研究协会 (IAB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ddhist Studies) 大会上,马克•西德里茨教授 (Mark Siderits) 和桂绍隆教授(Shōryū Katsura) 获颁2014年度杰出翻译奖。钦哲基金会成员、也是贝叶基金会创办人与会长的彼得‧史基林 (Peter Skilling) 教授为他们颁发奖项,以表扬两位教授的新译作--龙树的《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 史基林教授表示:“桂教授担任IABS的董事会成员已有多年,因此能够在这里颁发这个奖项给他,是我们极大的荣幸。”西德里茨教授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演讲,感谢钦哲基金会和智慧出版社 (Wisdom Publications)。他同时也感谢桂教授让这项专案变得更为趣味盎然。钦哲基金会学术发展委员会成员格雷.福尔格 (Greg Forgues) 及其他钦哲团队成员出席了仪式。

长老菩提比丘纽约卡梅尔庄严寺

2013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颁给长老菩提比丘 (Venerable Bhikkhu Bodhi),以表彰其著作:《佛陀的数字经论:阿古塔罗尼柯耶译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由波士顿的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发行,2012年)。 长老菩提比丘是纽约卡梅尔(Carmel) 庄严寺的住持。“Aṅguttara Nikāya”为南传佛教中的“增支部尼柯耶”(汉译“增壹阿含经”),意为“以数字上增的方式所汇编的佛陀言教集”,是巴利文“大藏经”四部基础经典中第二长的,也是许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响力的教义的宝库。钦哲基金会希望借此奖项,不仅表彰《数字经论》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于将佛陀的教义传播给更广泛的英语受众。他还翻译了份量更多的《相应部尼柯耶》(2000年),以及他和髻智比丘(Bhikkhu Ñāṇamoli) 联合翻译的《中部尼柯耶》(1995年) 。当今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对于把大量的佛经翻译成现代语言,有如此大的贡献。菩提比丘获得杰出翻译奖是实至名归。

彼得‧史其林教授曼谷法国亚洲研究学院

彼得‧史其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学者、历史学家、研究员、翻译家、诗人和讲师,其学科范围广泛,从历史和哲学到佛教艺术、考古学、铭文研究和相关领域。 目前,他是位于曼谷的法国亚洲研究学院的研究员。 研究领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历史、东南亚巴利语历史、佛教尼僧团历史、南亚和东南亚考古学和文学。 他的研究以多种语言进行,包括英语、法语、藏语、巴利语、梵语和泰语。 他担任“贝叶基金会”(the 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会长一职,该基金会是一个支持东南亚佛教文献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组织,保存了大量以巴利文和其他东南亚语文写成的贝叶手稿。 史其林教授自2007年起即担任钦哲基金会之顾问,对于基金会的成长走向,尤其是关于学术研究、奖学金和翻译计划方面,提供了睿智的建议与方针。他也协助创始钦哲基金会的许多计划,包括钦哲基金会杰出佛学研究奖、卓越翻译奖,以及目前正在筹备阶段的最佳论文奖。 史其林教授的著作包括:“摩诃经:佛陀的伟大教言 (Mahasutras: the Great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西昌寺”及“小乘佛教何以为小乘佛教? (How Theravada is Theravada?)”

托德·刘易斯教授和苏巴纳·曼·图拉达尔教授美国圣十字学院、尼泊尔巴萨学院

美国圣十字学院(Holy Cross University,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彻斯特)的托德·刘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尔巴萨学院的苏巴纳·曼·图拉达(Subarna Man Tuladar)教授因翻译了尼泊尔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用尼瓦尔语撰写的《善逝史诗: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尔史诗》〈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年)而荣获首届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 宗萨钦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为他们颁奖。《善逝史诗》以十九首尼瓦尔诗篇讲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因用母语发表一首诗而被判五年徒刑,并在出狱后完成了该作品的大部分内容。 该书最初于1949年在加尔各答出版。 除了诗歌本身清晰优雅的翻译外,这本书还提供了有关文本的文学、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信息。 翻译成英文后的诗歌不仅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窗口,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让读者加深对佛陀一生的理解。 译本的精神符合诗人的要求,他在1982年去世前不久表达了他的愿望,即这首诗“用英语读得好,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原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