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dscape of Buddhist studies is changing in Asia, and especially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area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well-developed hub for the field.
A Brief History of,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Śat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One Hundred Thousand Lines”)
2023年4 月22日
作者为maryan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One Hundred Thousand Lines” is a colossal scripture. Probably the longest sacred book in existence, it comprises 12 volumes running to nearly 10,000 page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uddhism and Buddhology in Japan
2023年2 月18日
作者为maryann
This talk will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Buddhism and Buddhology in Japan, with an eye toward what they might aspire to become in the future.
Singing the Dharma in Cambodia: A Conversation on Until Nirvana’s Time
2023年1 月14日
作者为maryann
This event brings Anand Venkatkrishn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in South Asia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to dialogue with Trent Walker, postdoctoral fellow of the Ho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Buddhism in Ancient Gandhara and Recent Manuscript Discoveries
2022年10 月22日
作者为maryann
Several major collections of Buddhist manuscripts from ancient Gandhara (present day northern Pakistan and eastern Afghanistan) have come to ligh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2022年9 月27日
作者为maryann
This talk takes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a recently published English rendition of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of all Mahāyāna sūtras,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This year’s Khyentse Foundation 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is awarded to Professor Luis Gómez and Professor Paul Harrison for their teamwork on Vimalakīrtinirdeśa.
The 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Canon and its Textual Value (Lecture in Chinese)
2022年8 月6日
作者为maryann
This lecture aim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ibetan-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Lecture is in Chinese
《维摩诘所说经:拉萨布达拉宫所藏梵文本之英译(Vimalakīrtinirdeśa: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Text Found in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马丁的论文《旺拉遗址群:拉达克的十四世纪藏传佛教壁画(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撰写于巴黎的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并于2022年3月答辩通过,这篇论文是对西喜马拉雅地区艺术史和佛教史的精湛贡献。它进一步通过将其对于圣像学和风格传统的卓越把控,与对考古年代分析(archaeometric analysis)、碑铭学、以及古典藏语文献的第一手评估结合在一起,为彩绘遗址研究提供了一个的跨学科研究的模型。由此,它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杰出贡献。
“能够从广受尊敬的钦哲基金会获得这个奖项,我深感荣幸和感激。我想要特别感谢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仔细审查我的申请并最终选择我的论文,尤其是它不属于文本研究的历史领域。
这个奖项是对我十多年来逐渐积累的研究成果的一份意义非凡的认可,在这十余年里,我不仅受到导师查尔斯·兰布尔和我的共同导师克里斯蒂安·卢赞尼茨耐心而深刻的指导,还得到了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和家人们的持续支持。该奖项将有助于使这部论文以一种更容易被每个人——包括这些遗址的守护者——获取的形式出版,它也在我生命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我在学术界开展事业的信心。”
——尼尔斯·马丁
相关阅读
《古犍陀罗佛教文献:导论及选译》(The Buddhist literature of Ancient Gandhāra: An Introduction with Selected Translations)
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教授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梵文)名誉教授以及威廉·P与露丝·格伯丁大学荣誉讲座教授。他自1978年起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退休后仍在该校兼职教学。
他曾任国际佛学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早期佛教手稿计划”主任,领导这一仍在进行中的跨国计划,编辑、翻译、出版幸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邵瑞祺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梵语及梵语文学、印度佛教文献及文本研究、印度铭文及古文字学、古印度史、犍陀罗语及犍陀罗研究、世界文字史。他现居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琼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论文"论印度佛学如来藏文献中阿特曼的使用与争议 (The use of,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erm ātman in the Indian Buddhist tathāgatagarbha literature )"而被钦哲基金会论文奖委员会选中。 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 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大卫·希金斯博士因其论文“藏传大圆满法之哲学基础:探究分别心和本初智的差异(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Dzogchen i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ualistic Mind and Primordial Knowing)”而荣获钦哲基金会2014-15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希金斯博士在2012年于洛桑大学进修博士班,他在汤姆·迪勒曼斯(Tom Tillemans)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藏传大圆满法哲学基础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在2013年由维也纳大学的“维也纳藏学与佛教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阿普尔顿博士表示:“希金斯博士的论文,是对于西藏宁玛派的传布与理解之精湛分析暨回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大圆满此一至为重要的哲学与解脱论主题的重新诠释。”
詹斯威尔汉·伯格蓝博士因其论文“《諍事》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律法決議程序(A Study of the Adhikaranavastu: Legal Settlement Procedures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Vinaya)”而荣获钦哲基金会 2014-15 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伯格蓝博士在奥斯陆大学获得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的博士学位。他于奥斯陆大学教授梵文,同时也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他是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文学系的学士(文化与社会科学领域,主修宗教研究),以及该系的亚非研究硕士(专长梵文)。
《佛陀的数字经论:阿古塔罗尼柯耶译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Anguttara Nikaya)
2013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颁给长老菩提比丘 (Venerable Bhikkhu Bodhi),以表彰其著作:《佛陀的数字经论:阿古塔罗尼柯耶译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由波士顿的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发行,2012年)。 长老菩提比丘是纽约卡梅尔(Carmel) 庄严寺的住持。“Aṅguttara Nikāya”为南传佛教中的“增支部尼柯耶”(汉译“增壹阿含经”),意为“以数字上增的方式所汇编的佛陀言教集”,是巴利文“大藏经”四部基础经典中第二长的,也是许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响力的教义的宝库。钦哲基金会希望借此奖项,不仅表彰《数字经论》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于将佛陀的教义传播给更广泛的英语受众。他还翻译了份量更多的《相应部尼柯耶》(2000年),以及他和髻智比丘(Bhikkhu Ñāṇamoli) 联合翻译的《中部尼柯耶》(1995年) 。当今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对于把大量的佛经翻译成现代语言,有如此大的贡献。菩提比丘获得杰出翻译奖是实至名归。
彼得‧史其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学者、历史学家、研究员、翻译家、诗人和讲师,其学科范围广泛,从历史和哲学到佛教艺术、考古学、铭文研究和相关领域。 目前,他是位于曼谷的法国亚洲研究学院的研究员。 研究领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历史、东南亚巴利语历史、佛教尼僧团历史、南亚和东南亚考古学和文学。 他的研究以多种语言进行,包括英语、法语、藏语、巴利语、梵语和泰语。 他担任“贝叶基金会”(the 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会长一职,该基金会是一个支持东南亚佛教文献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组织,保存了大量以巴利文和其他东南亚语文写成的贝叶手稿。
史其林教授自2007年起即担任钦哲基金会之顾问,对于基金会的成长走向,尤其是关于学术研究、奖学金和翻译计划方面,提供了睿智的建议与方针。他也协助创始钦哲基金会的许多计划,包括钦哲基金会杰出佛学研究奖、卓越翻译奖,以及目前正在筹备阶段的最佳论文奖。
史其林教授的著作包括:“摩诃经:佛陀的伟大教言 (Mahasutras: the Great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西昌寺”及“小乘佛教何以为小乘佛教? (How Theravada is Theravada?)”
《善逝史诗: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尔史诗》(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的合译。
美国圣十字学院(Holy Cross University,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彻斯特)的托德·刘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尔巴萨学院的苏巴纳·曼·图拉达(Subarna Man Tuladar)教授因翻译了尼泊尔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用尼瓦尔语撰写的《善逝史诗: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尔史诗》〈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年)而荣获首届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 宗萨钦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为他们颁奖。《善逝史诗》以十九首尼瓦尔诗篇讲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因用母语发表一首诗而被判五年徒刑,并在出狱后完成了该作品的大部分内容。 该书最初于1949年在加尔各答出版。
除了诗歌本身清晰优雅的翻译外,这本书还提供了有关文本的文学、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信息。
翻译成英文后的诗歌不仅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窗口,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让读者加深对佛陀一生的理解。 译本的精神符合诗人的要求,他在1982年去世前不久表达了他的愿望,即这首诗“用英语读得好,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原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