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和方法与佛陀智慧相得益彰

全球学术界是一项欧洲的发明。正如沃尔特·吕格(Walter Rüegg)曾经说的:“大学是一个欧洲的制度;事实上,它是欧洲最优秀的制度。”(摘自《欧洲大学史》前言,剑桥,1992年)。大学的诞生一方面源于学术性的修道院学习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欧洲君主对知识的积累、结构化以及在世俗生活中运用知识的渴求。因此,学术界从一开始就既深深地植根于基督教传统,又与欧洲政治紧密相连,有时还带有明显的反宗教(后来被称为“世俗”)的色彩。几个世纪以来,创办大学是许多欧洲君主取得对外权力和对内自主的手段。

这特殊的早期传统,既非完全的与宗教有关也非严格的与宗教无关,是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特殊思维模式的温床,这种思维模式重视不断寻找由严格的逻辑论证(或可复制的实验)所支持的较佳理论,但同时从不接受任何现有的理论为真理,并期望所有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都保持冷静的距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学研究是全球学术群体中的稀有动物。在东方大智慧传统的滋养下,佛学自然与学术界的基督教传统以及其更广泛而言的西方传统只有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因此,在大学课程中佛学往往被边缘化。另外,佛教的智慧与慈悲相结合的理念与学术界 “客观性”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2017年,汉堡大学的“钦哲藏传佛教文献研究中心”一个名为 “作为鸟类学家的鸟类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学术研究”的工作坊,正正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举办的。

但与此同时,佛学虽然与学术研究的起源和历史存在各种差异,但其对理性论证的热爱,以及对任何单一真理根深蒂固的怀疑态度(对究竟真理的怀疑态度就更不用说了),与西方学术研究的观点、价值观和方法非常吻合。宗萨钦哲仁波切也同意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并一再强调佛教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称现今的学者为 “佛法的守护者”,这在佛教的阐释被淡化的新时代尤为重要。

钦哲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便支持佛教的学术研究,对学术机构的支持更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支柱之一,这一点从未改变。鉴于制度化的教授职位对推动研究和教学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相当边缘化的学术领域来说,为佛学研究设立永久教席一直是我们其中一个具体的目标,从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钦哲教席开始,到近期又在密歇根大学设立了钦哲根敦群培藏传佛学研究教席(2018年)。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将在欧洲最古老的三十所大学之一,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设立另一个佛学研究的终身教席。

为了进一步加强佛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力度,我们也展开了一项新的计划,以支持学术界的研究生,特别是在那些没有自动给予博士生经济支持的地区。

最后,由于学术界将继续是一个国际性的社区,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目前我们持续颁发给学术机构的资助中,有一半以上是惠及亚洲的大学或亚洲的学生。按照这个方向,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学术思想和方法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交融。

题图:阿尼雅·哈特曼 | 钦哲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及学术发展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