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圣德太子

描绘了一个留着小胡子和长胡子的日本男人的肖像。

圣德太子出生时,日本文化仅是由群聚河畔之野蛮部族所组成的文化。然而当他辞世时,佛教已成为日本国教,黄金时代由焉开始。

根据彼得·马蒂生(Peter Matthieson)的《九头龙河》(Nine-Headed Dragon River)所述,六世纪中叶的日本,其所谓的皇室也不过是一群来自邻近陆地沿岸的乌合之众,沿河迁徙,居所不定,既无政府,亦无文字。部族之间彼此争夺权力交战,为获得权力而同族自相残杀之事亦时有所闻。公元574年,圣德太子即是出生于这种动荡的之时,他的父母是苏我氏的天皇与皇后,为保有其皇位而艰苦争斗。

佛法虽早在52年前就已由朝鲜半岛的百济王国传入日本,但并未受到重视。太子的舅公虽不脱其蛮夷之气,却是一位大乘佛教弟子,在他的影响之下,圣德太子自幼即熟记佛典。(传说他四月大即能言语,未满周岁便能识字书写)。

当父亲用明天皇病重时,圣德太子于其病榻前数日寸步不离,祈祷父王早日康复。用明天王后虽辞世,但终能在死前皈依成为佛弟子。当时,太子的舅公(苏我马子)杀害了另一位皇子,避免其登基;某些学者声称,他一心确保当时年幼的圣德太子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位,使佛教成为国教。同时,太子的姑姑即位为女天皇(推古天皇),两年内即任命太子为自己的摄政皇太子。由于苏我氏族仍处于权力争战中,太子便向四大天王祈求结束境内的政争倾轧,并允诺兴建专门供奉之皇寺。祈求似乎灵验,圣德太子敌对氏族的首领于一场战役中被杀,苏我氏的地位终于获得稳固。

圣德太子信守诺言,于公元593年开始建造四天王寺。该寺建成后,他又在出生地奈良建造第二座四天王寺,称作“法隆寺”(Horyu-ji)。四天王寺在大阪(难波港)附近,以便所有进出日本的人均能经过该寺;寺内包括了学院、寺院、医院(施药院和疗病院),及收容所(悲田院),成为未来此类综合式建筑的典范。虽然有些争议,但许多学者相信圣德太子在奈良与大阪一带,共建造了45座寺庙,大多数既是宗教中心,也是学校。在这段建寺期间,圣德太子开始在来自百济和高句丽的两位僧人的指导下学习佛法。

太子即位十年后,颁布《十七条宪法》,但不似法律条文,而是以儒学与佛学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被认为这是今天日本文化之基石。这部宪法不仅列出类似中国的中央集权的治国纲领,由一位独尊且贤德、不是依靠出生而登基的统治者来领导,并且列出道德行为准则。例如,第二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第十条:“绝忿弃瞋,不怒人违。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则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讵能可定。相共贤愚、如环无端……”颁布宪法后,圣德太子开始邀请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学者前往日本,教导他的子民天文、地理、医药等科学科目,以充实国人知识。同时他自己也成为一位学者,亲自注释并讲解《法华经》、《胜鬘经》与《维摩诘经》。他甚且编撰了一部完整的日本历史,发展社会计划与开拓公共设施,如护城河、道路等等,利益百姓,引领其子民进入后来历史学家所谓的“日本黄金时代”。之后,圣德太子于公元622年在睡梦中去世,享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