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中获得启发

三位博士生的求学之道

在这个新增的学术发展系列中,我们聚焦于钦哲基金会的某些长期学术计划。这一期我们来看一看“博士生护持计划”。

在这个新增的学术发展系列中,我们聚焦于钦哲基金会的某些长期学术计划。这一期我们来看一看“博士生护持计划”。

一位出生于法国无神论家庭的年轻艺术爱好者、一位在中国佛教家庭长大的乡村青年、一位成长于康区农村的藏族喇嘛、来自截然不同背景的这三位学子,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获得钦哲基金会“博士生护持计划”的资助的呢?

钦哲基金会学术发展委员会在2020年启动了“博士生护持计划”,力图填补一项重要的缺口,那就是学生因为资金的原因无法完成他们博士学位的学业、或背上无法解决的债务。委员会在了解如何护持世界各地大学的工作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与现有的对公众开放、由个人申请的博士研究奖学金不同,“博士生护持计划”由钦哲基金会与八所不同的大学直接合作,从其学府内选择最具潜力的博士生给予资助。自该计划启动以来,已经有19位学生获得资助,他们当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

这里我们讲述三个故事。

埃洛迪·帕斯卡(Elodie Pascal), 2023年6月。

埃洛迪·帕斯卡——从艺术爱好者到佛教研究学者

埃洛迪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就已经痴迷于艺术。抚养她长大的父母是有科学背景的无神论者,他们的观点是让他们的孩子选择自己的道路,尤其是与教育、事业和精神相关的事情更是如此。当时,埃洛迪的兴趣不在科学;相反,她本科专攻日本和中国艺术,包括佛教建筑和雕塑,随后在巴黎卢浮宫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我被非欧洲文化迷住了,尤其是亚洲文化,”她说:“我看着天主教图像时,从来没有什么特别感受——文艺复兴艺术课上不得不学的无数圣母像真的让我感到厌倦。然而,在寂静的佛陀、忿怒的护法神和大德圆寂之后的肉身像面前,我感受到——而且仍然感受着——多种多样的情感。”

埃洛迪曾经计划将研究日本绘画和绘卷作为她的硕士学位课题,但第一年她只能在导师提出的若干研究主题中选择一个。其中一个选项是日本的干漆佛像。她说:“这是命运的安排”,硕士第二年的研究课题选择更为自由,她留在这个研究方向,决定研究来自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的三尊佛像。

硕士课程的第二年是决定性的:埃洛迪可以选择成为一位在法国工作的博物馆策展人,花数年时间准备艰难的考试,最终很可能得到一个与亚洲艺术无关的博物馆工作;或者继续走研究这条道路,而这需要精通口头和书面日语。为此,她需要重新开始另一个本科学位——日本语言和文明。她说:“我知道在25岁时开始攻读一个新学位是多么困难……但也为此感到兴奋”。那一年,她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美国博物馆的实习起到了转变性作用,那让她了解到美国和法国研究所之间的差异,她在那里遇到的一位老师也帮助她澄清了方向。于是她做出了决定:完成硕士学位后,她被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简称Inalco)录取,并于2018年获得日语研究的学士学位。

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她在在日本古都京都呆了一年,这加深了埃洛迪对日本这个国家及其文化的理解。她参观了寺庙、神龛和圣山。她说:“逐个冥思我一直在研究的所有这些圣像、探索弥漫着熏香味道的寺庙、参加仪式——这一切加深了我对佛教艺术的热爱”。她开始寻找一个能够超越艺术史、并结合仪式与鲜活信仰、合适的博士研究课题。经由阅读,“像内纳入品(zōnai nōnyūhin,即装藏在佛像内部的文本和文献)”这个课题激发了她的好奇心,于是她开始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

听说英国爱丁堡大学提供钦哲基金会博士生护持计划,她发出申请并成功获得录取,成为近代日本佛教艺术著名学者哈莉·奥尼尔教授(Prof. Halle O’Neal)指导下的学生。钦哲基金会的资助也令她赢得了一项日本财团奖学金(Nippon Foundation scholarship),使她能够在日本参加为期一年的沉浸式语言学习项目。目前她正在爱丁堡进行第三年的学习,并且已经在理解中世纪日本的佛教生活、艺术和修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孟小强,2024年5月于荷兰莱顿。摄影:Ye Jiang。

孟小强——从乡村小孩到环球旅行的学生

在被问及为什么要专功佛教学术研究时,孟小强回答说:“因为我是由佛教徒抚养长大的。”他的答复如此简洁,完全看不出他的家庭在他踏上佛教之道时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这是一段个人和学术探索的旅程。

孟小强出生于中国绍兴郊区贫困农村的一户佛教家庭,他的童年沉浸在当地的宗教和民间传说中——那是一个狂野奇妙的世界,充斥着神、仙、鬼、怪、成精的动物、道教仙人、耶稣和菩萨。在那个村落里,他的祖父母从事着半佛教的仪式工作,那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在小强六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举行了一个仪式,在他家房子后面一个佛道结合的庙里安装一些雕像。这些雕像中包括一位“文曲星”神,即“文学之星宿”——一个掌管文学成就和考试的神。当雕像被传递着举过聚集在一起的村民的头顶时,一些香灰掉了下来,灼伤了小强的右手。然而他并没有哭;相反,他只是对着伤口皱起眉头,咽下了眼泪。从那时起,村民们和他的祖母就坚持认为小强很特别,他们相信烧灼是来自文曲星的加持,确保他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他从一个年幼的乡间修持者开始,逐步成长为一位学者,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那天。

小强在国内完成了历史学本科学位和梵藏语硕士学位,并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天,在他写硕士论文时,他得知莱顿大学的乔纳森·A·希尔克教授(Prof. Jonathan A. Silk)正在为钦哲基金会博士生护持计划考量护持对象。虽然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功,他还是进行了申请,令他惊讶的是,他最终被选中并获得了奖助金。

小强于2020年抵达荷兰,但由于疫情,他在莱顿的新生活直到2022年春天才真正开始。在学习荷兰语和其他语言的同时,他还参加了研讨会、拜访学者和朋友、发表研究论文、申请暑期学校、进行田野调查、在研讨会和会议上发表演讲、在大学里教授一门课程、并与其他学术机构进行交流。

小强非常感谢钦哲基金会博士生护持计划给他提供的机会,其中包括西北大学钦哲基金会佛教研究系列讲座的月度讲座和面对面研讨会。“我认识了一些了不起的博士生,他们也得到了钦哲基金会的资助并得以在世界各地学习”,他说,“这真的令我孤独而朴素的学术生活更加光明、更加快乐!”

耶喜堪布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南亚和东南亚研究图书馆。摄影:Vasugi Kailasam教授。

耶喜堪布——从贫困学童到旅行教师

小时候,耶喜在位于康区的游牧地区那曲长大,那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要上学——他是村里仅有的两个要上学的孩子之一。去那所季节性学校上学要步行两个小时,翻过一个垭口,而且要穿过一个由颅骨垒叠而成的八尺高墙围绕的尸陀林。最终,耶喜成为了村落里喇嘛的学生,喇嘛教授他密乘里葬礼的仪式。

耶喜想办法去了拉萨,从那里又去了印度和尼泊尔,接下来的10年,耶喜在格鲁、宁玛和直贡噶举传承的不同佛学院学习,并在尼泊尔的噶宁雪珠林寺获得堪布称号。他还在祖古邬金仁波切指导下完成了3年闭关。然而,他一直梦想能够在西方学术机构开展佛教研究,在获得邀请去往美国参加一项纪念9.11事件的重要法会之后,他得以进入加州库比蒂诺的德安扎学院(De Anza College in Cupertino, California),然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了宗教研究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如今,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选人,专注于大圆满心髓传统早期历史的研究。同时,他也作为一位佛教老师定期四处旅行教学。

“他的访问在佛教寺院和西方学术界产生的教育[成果]令人惊叹地广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可布·道尔敦教授(Prof. Jake Dalton)在谈及堪布耶喜时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都致力于学习和教学”。

堪布已经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研究两部最早期的[大圆满]心髓著作集,目标是撰写一篇有关11到14世纪的大圆满中对于“基(藏语:gzhi)”的状态的研究论文。他希望他的论文能够对藏传佛教的修持者有所帮助、同时也引起对于学术的兴趣。

题图:2024年5月,耶喜堪布在西北大学钦哲基金会佛教研究系列讲座上发表演讲。摄影:Sarah H. Jaco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