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語言搜尋
選單
  • 我們是誰
  • 佛行事業
  • 我們的工作方式
  • 閱覽室
  • 護持基金會
  • 申請資助

Who We Are

  • 我們是誰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欽哲團隊
    • 年度報告
    • 欽哲壇城

What We Do

  • 佛行事業
    • 核心工作
      • 學術發展
      • 兒童教育
      • 護持傳統佛學院
      • 護持修行者
      • 佛法教師培訓
      • 佛典保存
      • 傳統和遺產
      • 佛典翻譯
    • 直屬計畫
      • 欽哲願景計畫
      • 圓滿法藏·佛典漢譯計畫

How We Work

  • 我們的工作方式

Where We Work

  • 我們的足跡
    • 我們的地圖

Additional

  • 閱覽室
  • 活动
  • 奬學金與奬助金
  • 奬項
  • 護持基金會
  • 聯繫我們

加入我們的行列

寶性論

書籍2007

《寶性論》是探討佛性、證悟的代表性論著,為彌勒菩薩所著及傳授予無著菩薩的五部經典之一,且為第三次轉法輪的部份內容。這部經典為各大上師尊崇且視為顯教和金剛乘之間的橋梁,往往是傳統佛學院的僧侶教育課程中的最終教材,為證悟之道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哲學基礎,尤其適合金剛乘的修持者。

個中內容博大精深,西方佛教團體卻甚少教授,翻譯亦寥寥可數,故欽哲宗薩欽哲仁波切精彩、清晰、親切、幽默且機智的教授彌足珍貴。仁波切在法國多爾多涅的香特鹿佛學中心完成為期四年的月稱菩薩《入中論》講授後,接續在2003和2004年夏季講授《寶性論》。仁波切常強調深入理解《入中論》對空性的哲學討論十分重要,否則初學者容易誤解佛陀對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例如,在西方文化長大的人容易將佛性與神、個體的靈魂或本質混淆,而這些開示則幫助我們釐清這些誤解。縱使《入中論》和《寶性論》的論述方式不同,但兩者皆闡釋了佛教對「空性」的見解。

  • 下載書籍(英文)
  • 下載書籍(中文)
Red book cover with Buddha's face and the title of the book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寶性論》是探討佛性、證悟的代表性論著,為彌勒菩薩所著及傳授予無著菩薩的五部經典之一,且為第三次轉法輪的部份內容。這部經典為各大上師尊崇且視為顯教和金剛乘之間的橋梁,往往是傳統佛學院的僧侶教育課程中的最終教材,為證悟之道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哲學基礎,尤其適合金剛乘的修持者。

個中內容博大精深,西方佛教團體卻甚少教授,翻譯亦寥寥可數,故欽哲宗薩欽哲仁波切精彩、清晰、親切、幽默且機智的教授彌足珍貴。仁波切在法國多爾多涅的香特鹿佛學中心完成為期四年的月稱菩薩《入中論》講授後,接續在2003和2004年夏季講授《寶性論》。仁波切常強調深入理解《入中論》對空性的哲學討論十分重要,否則初學者容易誤解佛陀對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例如,在西方文化長大的人容易將佛性與神、個體的靈魂或本質混淆,而這些開示則幫助我們釐清這些誤解。縱使《入中論》和《寶性論》的論述方式不同,但兩者皆闡釋了佛教對「空性」的見解。

《寶性論》是探討佛性、證悟的代表性論著,為彌勒菩薩所著及傳授予無著菩薩的五部經典之一,且為第三次轉法輪的部份內容。這部經典為各大上師尊崇且視為顯教和金剛乘之間的橋梁,往往是傳統佛學院的僧侶教育課程中的最終教材,為證悟之道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哲學基礎,尤其適合金剛乘的修持者。晝中內容博大精深,西方佛教團體卻甚少教授,翻譯亦寥寥可數,故欽哲宗薩欽哲仁波切精彩、清晰、親切、幽默且機智的教授彌足珍貴。

仁波切在法國多爾多涅的香特鹿佛學中心完成為期四年的月稱菩薩《入中論》講授後,接續在2003和2004年夏季講授《寶性論》。仁波切常強調深入理解《入中論》對空性的哲學討論十分重要,否則初學者容易誤解佛陀對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例如,在西方文化長大的人容易將佛性與神、個體的靈魂或本質混淆,而這些開示則幫助我們釐清這些誤解。縱使《入中論》和《寶性論》的論述方式不同,但兩者皆闡釋了佛教對「空性」的見解。如仁波切所說:「你可以說,龍樹菩薩解釋《般若波羅蜜多經》時較多著墨『空』(《心經》中的「色即是空」),而彌勒菩薩講授空性則較著重『性』(「空即是色」)。」仁波切的講授指出空性和佛性為同一主題的兩種論述方式,從而給予我們理解佛性的基礎。

《寶性論》提供了另一方法去理解佛教思想中的四法印,即仁波切在著作《近乎佛教徒》中論述的主題。書中為現代物理學中「空」間「飽滿」的神奇特質(如真空粒子和量子光學)提供了一種理解。一如所有佛學哲理,本書目的不在隨便打開一個與日常生活毫無關聯的學術話題,而在教導一條解脫之道。《寶性論》為修持者闡明累積福德和淨除染垢的意思,築起安全網防止我們在道上被極端但普遍的永生或虛無思想所迷惑。此作亦解答許多修持者對證悟之道的基本疑惑,如:此道的終點為何?道上的人是誰?道上旨在消除甚麼染垢?證悟之道是怎樣的體驗?這種種問題都可在仁皮切對《寶性論》的釋論中找到回應。

加入我們的行列

  • 印度欽哲基金會
  • 欽哲壇城
  • 聯繫我們
  • 護持基金會
  • 奬學金與奬助金

語言

  •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Português
  • facebook
  • instagram
  • vimeo
  • youtube
  • linkedin
  • facebook
  • instagram
  • vimeo
  • youtube
  • linkedin
  • 私隱政策
  • COOKIE偏好設定
© 2025 Khyentse Foundation
Close Menu
關閉

選擇語言

  •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Português
關閉

選擇語言

  •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Português
  • 護持基金會
  • 申請資助
Close
欲了解更多 請瀏覽我們的捐款頁面。
Clos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