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思想和方法與佛陀智慧相得益彰
全球學術界是一項歐洲的發明。正如沃爾特·呂格(Walter Rüegg)曾經說的:「大學是一個歐洲的制度;事實上,它是歐洲最優秀的制度。」(摘自《歐洲大學史》前言,劍橋,1992年)。大學的誕生一方面源於學術性的修道院學習傳承,另一方面也是源於歐洲君主對知識的積累、結構化以及在世俗生活中運用知識的渴求。因此,學術界從一開始就既深深地植根於基督教傳統,又與歐洲政治緊密相連,有時還帶有明顯的反宗教(後來被稱為「世俗 」)的色彩。幾個世紀以來,創辦大學是許多歐洲君主取得對外權力和對內自主的手段。
這特殊的早期傳統,既非完全的與宗教有關也非嚴格的與宗教無關,是18世紀西方啓蒙運動特殊思維模式的溫床,這種思維模式重視不斷尋找由嚴格的邏輯論證(或可複製的實驗)所支持的較佳理論,但同時從不接受任何現有的理論為真理,並期望所有研究者對其研究對象都保持冷靜的距離。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佛學研究是全球學術群體中的稀有動物。在東方大智慧傳統的滋養下,佛學自然與學術界的基督教傳統以及其更廣泛而言的西方傳統只有很少(甚至完全沒有)共通之處。因此,在大學課程中佛學往往被邊緣化。另外,佛教的智慧與慈悲相結合的理念與學術界「客觀性」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2017年,漢堡大學的「欽哲藏傳佛教文獻研究中心」一個名為 「作為鳥類學家的鳥類 :信仰與理性之間的學術研究」的工作坊,正正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舉辦的。
但與此同時,佛學雖然與學術研究的起源和歷史存在各種差異,但其對理性論證的熱愛,以及對任何單一真理根深蒂固的懷疑態度(對究竟真理的懷疑態度就更不用說了),與西方學術研究的觀點、價值觀和方法非常吻合。宗薩欽哲仁波切也同意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並一再強調佛教學術研究的重要性,稱現今的學者為 「佛法的守護者」,這在佛教的闡釋被淡化的新時代尤為重要。
欽哲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便支持佛教的學術研究,對學術機構的支持更一直是我們工作的支柱之一,這一點從未改變。鑒於制度化的教授職位對推動研究和教學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個相當邊緣化的學術領域來說,為佛學研究設立永久教席一直是我們其中一個具體的目標,從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莱分校設立欽哲教席開始,到近期又在密歇根大學設立了欽哲根敦群培藏傳佛學研究教席(2018年)。
今天我們很高興地宣佈,將在歐洲最古老的三十所大學之一,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設立另一個佛學研究的終身教席。
為了進一步加強佛學研究的持續發展和力度,我們也展開了一項新的計劃,以支持學術界的研究生,特別是在那些沒有自動給予博士生經濟支持的地區。
最後,由於學術界將繼續是一個國際性的社區,我們特別高興地看到,目前我們持續頒發給學術機構的資助中,有一半以上是惠及亞洲的大學或亞洲的學生。按照這個方向,我們希望進一步加強學術思想和方法與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在全球範圍內的相互交融。
題圖:阿尼雅·哈特曼 | 欽哲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及學術發展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