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海教授

梵文佛教文學中厭惡的美學

印度佛教作者在分章長篇詩作、詩文間雜的體裁、戲劇、詩選集等梵文文學領域都作出了突出甚至是最早的貢獻。但是,佛教學者有否參與梵文美學理論的發展?這個講座將以厭惡的美學為例,討論厭惡如何引發寂靜味與英勇味,從而帶來佛教梵文文學中兩種重要的美學體驗。我們將借助新護(Abhinavagupta)的理論來分析佛教文學中的美學。雖然印度佛教作者對於美學的評論較少,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明藏印度佛教作者在分章長篇詩作、詩文間雜的體裁、戲劇、詩選集等梵文文學領域都作出了突出甚至是最早的貢獻。但是,佛教學者有否參與梵文美學理論的發展?這個講座將以厭惡的美學為例,討論厭惡如何引發寂靜味與英勇味,從而帶來佛教梵文文學中兩種重要的美學體驗。我們將借助新護(Abhinavagupta)的理論來分析佛教文學中的美學。雖然印度佛教作者對於美學的評論較少,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明藏(Vidyākara)的梵文詩選集《妙語寶庫》(Subhāṣitaratnakoṣa)和薩迦班智達的藏文著作《智者入門》來瞭解印度佛教後期的學者如何思考美學。這兩個文本甚至為我們展示構建佛教美學的一些初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