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中獲得啓發

三位博士生的求學之道

在這個新增的學術發展系列中,我們聚焦於欽哲基金會的某些長期學術計畫。這一期我們來看一看“博士生護持計畫”。

在這個新增的學術發展系列中,我們聚焦於欽哲基金會的某些長期學術計畫。這一期我們來看一看“博士生護持計畫”。

一位出生於法國無神論家庭的年輕藝術愛好者、一位在中國佛教家庭長大的鄉村青年、一位成長於康區農村的藏族喇嘛、來自截然不同背景的這三位學子,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獲得欽哲基金會“博士生護持計畫”的資助的呢?

欽哲基金會學術發展委員會在2020年啓動了“博士生護持計畫”,力圖填補一項重要的缺口,那就是學生因為資金的原因無法完成他們博士學位的學業、或背上無法解決的債務。委員會在瞭解如何護持世界各地大學的工作時發現了這個問題。與現有的對公眾開放、由個人申請的博士研究獎學金不同,“博士生護持計畫”由欽哲基金會與八所不同的大學直接合作,從其學府內選擇最具潛力的博士生給予資助。自該計畫啓動以來,已經有19位學生獲得資助,他們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

這裡我們講述三個故事。

埃洛迪·帕斯卡(Elodie Pascal), 2023年6月。

埃洛迪·帕斯卡——從藝術愛好者到佛教研究學者

埃洛迪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就已經痴迷於藝術。撫養她長大的父母是有科學背景的無神論者,他們的觀點是讓他們的孩子選擇自己的道路,尤其是與教育、事業和精神相關的事情更是如此。當時,埃洛迪的興趣不在科學;相反,她本科專攻日本和中國藝術,包括佛教建築和雕塑,隨後在巴黎盧浮宮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我被非歐洲文化迷住了,尤其是亞洲文化,」她說:「我看著天主教圖像時,從來沒有什麼特別感受——文藝復興藝術課上不得不學的無數聖母像真的讓我感到厭倦。然而,在寂靜的佛陀、忿怒的護法神和大德圓寂之後的肉身像面前,我感受到——而且仍然感受著——多種多樣的情感。」

埃洛迪曾經計劃將研究日本繪畫和繪卷作為她的碩士學位課題,但第一年她只能在導師提出的若干研究主題中選擇一個。其中一個選項是日本的乾漆佛像。她說:「這是命運的安排」,碩士第二年的研究課題選擇更為自由,她留在這個研究方向,決定研究來自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的三尊佛像。

碩士課程的第二年是決定性的:埃洛迪可以選擇成為一位在法國工作的博物館策展人,花數年時間準備艱難的考試,最終很可能得到一個與亞洲藝術無關的博物館工作;或者繼續走研究這條道路,而這需要精通口頭和書面日語。為此,她需要重新開始另一個本科學位——日本語言和文明。她說:「我知道在25歲時開始攻讀一個新學位是多麼困難……但也為此感到興奮」。那一年,她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美國博物館的實習起到了轉變性作用,那讓她瞭解到美國和法國研究所之間的差異,她在那裡遇到的一位老師也幫助她澄清了方向。於是她做出了決定:完成碩士學位後,她被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簡稱Inalco)錄取,並於2018年獲得日語研究的學士學位。

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她在在日本古都京都呆了一年,這加深了埃洛迪對日本這個國家及其文化的理解。她參觀了寺廟、神龕和聖山。她說:「逐個冥思我一直在研究的所有這些聖像、探索瀰漫著熏香味道的寺廟、參加儀式——這一切加深了我對佛教藝術的熱愛」。她開始尋找一個能夠超越藝術史、並結合儀式與鮮活信仰、合適的博士研究課題。經由閱讀,「像內納入品(zōnai nōnyūhin,即裝藏在佛像內部的文本和文獻)」這個課題激發了她的好奇心,於是她開始尋找合適的研究項目。

聽說英國愛丁堡大學提供欽哲基金會博士生護持計畫,她發出申請並成功獲得錄取,成為近代日本佛教藝術著名學者哈莉·奧尼爾教授(Prof. Halle O’Neal)指導下的學生。欽哲基金會的資助也令她贏得了一項日本財團獎學金(Nippon Foundation scholarship),使她能夠在日本參加為期一年的沈浸式語言學習項目。目前她正在愛丁堡進行第三年的學習,並且已經在理解中世紀日本的佛教生活、藝術和修持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孟小強,2024年5月於荷蘭萊頓。攝影:Ye Jiang。

孟小強——從鄉村小孩到環球旅行的學生

在被問及為什麼要專功佛教學術研究時,孟小強回答說:「因為我是由佛教徒撫養長大的。」他的答復如此簡潔,完全看不出他的家庭在他踏上佛教之道時扮演的複雜而關鍵的角色——這是一段個人和學術探索的旅程。

孟小強出生於中國紹興郊區貧困農村的一戶佛教家庭,他的童年沈浸在當地的宗教和民間傳說中——那是一個狂野奇妙的世界,充斥著神、仙、鬼、怪、成精的動物、道教仙人、耶穌和菩薩。在那個村落里,他的祖父母從事著半佛教的儀式工作,那是一個特殊的角色。在小強六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舉行了一個儀式,在他家房子後面一個佛道結合的廟里安裝一些雕像。這些雕像中包括一位「文曲星」神,即「文學之星宿」——一個掌管文學成就和考試的神。當雕像被傳遞著舉過聚集在一起的村民的頭頂時,一些香灰掉了下來,灼傷了小強的右手。然而他並沒有哭;相反,他只是對著傷口皺起眉頭,咽下了眼淚。從那時起,村民們和他的祖母就堅持認為小強很特別,他們相信燒灼是來自文曲星的加持,確保他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他從一個年幼的鄉間修持者開始,逐步成長為一位學者,根源也許可以追溯到那天。

小強在國內完成了歷史學本科學位和梵藏語碩士學位,並希望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有一天,在他寫碩士論文時,他得知萊頓大學的喬納森·A·希爾克教授(Prof. Jonathan A. Silk)正在為欽哲基金會博士生護持計畫考量護持對象。雖然從來沒想到自己會成功,他還是進行了申請,令他驚訝的是,他最終被選中並獲得了獎助金。

小強於2020年抵達荷蘭,但由於疫情,他在萊頓的新生活直到2022年春天才真正開始。在學習荷蘭語和其他語言的同時,他還參加了研討會、拜訪學者和朋友、發表研究論文、申請暑期學校、進行田野調查、在研討會和會議上發表演講、在大學里教授一門課程、並與其他學術機構進行交流。

小強非常感謝欽哲基金會博士生護持計畫給他提供的機會,其中包括西北大學欽哲基金會佛教研究系列講座的月度講座和面對面研討會。「我認識了一些了不起的博士生,他們也得到了欽哲基金會的資助並得以在世界各地學習」,他說,「這真的令我孤獨而樸素的學術生活更加光明、更加快樂!」

耶喜堪布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南亞和東南亞研究圖書館。攝影:Vasugi Kailasam教授。

耶喜堪布——從貧困學童到旅行教師

小時候,耶喜在位於康區的遊牧地區那曲長大,那時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持要上學——他是村裡僅有的兩個要上學的孩子之一。去那所季節性學校上學要步行兩個小時,翻過一個埡口,而且要穿過一個由顱骨壘疊而成的八尺高牆圍繞的屍陀林。最終,耶喜成為了村落里喇嘛的學生,喇嘛教授他密乘里葬禮的儀式。

耶喜想辦法去了拉薩,從那裡又去了印度和尼泊爾,接下來的10年,耶喜在格魯、寧瑪和直貢噶舉傳承的不同佛學院學習,並在尼泊爾的噶寧雪珠林寺獲得堪布稱號。他還在祖古鄔金仁波切指導下完成了3年閉關。然而,他一直夢想能夠在西方學術機構開展佛教研究,在獲得邀請去往美國參加一項紀念9.11事件的重要法會之後,他得以進入加州庫比蒂諾的德安扎學院(De Anza College in Cupertino, California),然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了宗教研究專業的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習。如今,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選人,專注於大圓滿心髓傳統早期歷史的研究。同時,他也作為一位佛教老師定期四處旅行教學。

「他的訪問在佛教寺院和西方學術界產生的教育[成果]令人驚嘆地廣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傑可布·道爾敦教授(Prof. Jake Dalton)在談及堪布耶喜時這樣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一生都致力於學習和教學」。

堪布已經用了兩到三年的時間研究兩部最早期的[大圓滿]心髓著作集,目標是撰寫一篇有關11到14世紀的大圓滿中對於「基(藏語:gzhi)」的狀態的研究論文。他希望他的論文能夠對藏傳佛教的修持者有所幫助、同時也引起對於學術的興趣。

題圖:2024年5月,耶喜堪布在西北大學欽哲基金會佛教研究系列講座上發表演講。攝影:Sarah H. Jaco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