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母资源

Tara Altar Resources

Tara Altar Resources

Close
2023, 杰出博士论文奖, 欧洲

Nils Martin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Research Centre (CRCAO)

Martin’s dissertation, “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 prepared at the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EPHE) in Paris and defended in March 2022, is a masterful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art and of Buddhism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 It further provides a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painted monuments, combining an excellent command of iconography and stylistic conventions with archaeometric analysis, epigraphy, and a firsthand assessment of literary sources in classical Tibetan. As such, it represents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 studies. “I am extremely honored and grateful to receive this award from the distinguished Khyentse Foundation.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pecial thanks to the members of the jury for carefully examining my application and eventually selecting my dissertation, even more so since it lies outside the historic field of textual studies. “This award comes as a significant recognition of research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under the patient, insightful guidance of my supervisor Charles Ramble and my co-advisor Christian Luczanits, and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support of my colleagues, friends, and family. It will contribute to publishing it in a form that can be more easily accessed by everyone, including the caretakers of the monuments it considers. At a threshold in my life, it also gives me confidence to pursue my career in academia.” — Nils Martin Read more.

艾瑞克‧贝玛‧昆桑

艾瑞克翻译出版的佛学书籍甚丰,其中为人熟识的作品包括:第一世蒋贡.康楚对莲花生大士教言《道次第.智慧藏》所作的释论《智慧之光》第一至五册、 《大成就者之歌:传承篇─祖古‧乌金仁波切灵修回忆录》、策列‧那措‧让卓大师的《正念明镜:中阴成就无上密法》等。我们深深感谢他翻译了所有这些殊胜珍贵的教法,以及他在佛学领域许多其他相关的贡献,例如,为八万四千·佛典传译担任编辑工作,而最近更负责指导钦哲愿景计划的译者。
2020, 杰出博士论文奖, 亚洲

林恕安台湾政治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的林恕安荣获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她的论文,《缘起、二谛与因明:以清辨〈般若灯论‧观缘品〉与〈掌珍论〉为主的研究》,运用汉藏二译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展示清辩的形上学(缘起论与二谛论)及其源自陈那因明「胜义简别」的论证法。
2020, 杰出博士论文奖, 亚洲

高明元香港佛法中心

香港佛法中心的高明元获得了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他的博士论文《佛教的「习气」概念:从阿毘达磨到早期瑜伽行派》写作严谨、内容深入且富有批判性。该文讨论了「习气」一词各种义项的沿革发展。 「鉴于迄今只有少数几篇研究关注到这一概念,更未有专著全面研究这一问题,明元的论文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法光法师在为明元写的论文推荐信中写道,「此论文基于充分的梵、藏、汉、巴利语原始文献,论证详实。其文中的一些重要引文亦是首次被译为英文且附有大量注释。该文还批判性地审查了大量现代学者所写的英、日、法、中文二手文献。」

理查德·所罗门华盛顿大学

理查德·所罗门 (Richard Salomon) 是华盛顿大学(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亚洲语言和文学(梵文)名誉教授,以及威廉·P. 和露丝·格伯丁大学名誉教授。 他自 1978 年以来一直在华盛顿大学任教,并在退休后继续兼职任教。 他是国际佛教研究协会和美国东方学会的前任主席。 自 1996 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华盛顿大学早期佛教手稿项目的主任,领导正在进行的编辑、翻译和出版现存最早的佛教手稿的国际项目。 所罗门教授的专业包括梵语语言和文学、印度佛教文学和文献研究、印度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早期印度历史、犍陀罗语和犍陀罗语研究以及世界文字史。 他住在华盛顿州西雅图。
2019, 杰出博士论文奖, 欧洲

塞西尔·杜切尔高等实践学院 - PSL

杜彻的论文是对一个鲜为人知且现已不复存在的西藏传承的记录的名副其实的杰作,对这一传承的重新发现为整个噶举传统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并揭示了该传承在内部的众多遗迹和影响。 更大的西藏宗教领域。 该论文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并对一个相对研究不足的领域提供了有趣的评估。 该工作对该领域做出了有价值的原创贡献,具有批判性、详细性和细致性,并且包括对术语的仔细反思。 它还提出了一种丰富多样的方法论,借鉴历史、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领域,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内。 杜赫对材料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尽管该项目的范围很广,从十世纪印度 bKa' brgyud 传统的起源到西藏 gZhung 山谷的现状,她还是成功地记录了起源 马尔恩戈格传承的发展、繁荣和解体,以及它对其他传统的影响,以及后来保存和复兴其习俗的尝试。 她关于圣徒传作为有关宗教和社会力量的有效信息来源以及血统概念的讨论具有启发性,而对布迪厄关于“资本”理论的探讨也令人兴奋。 “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钦哲基金会颁发的今年佛学研究优秀博士论文奖。 我对 MarNgog bKa' brgyud 传承历史的研究得到如此杰出的基金会的认可,并能以这种方式有助于阐明这一构成核心但相对被遗忘的传统,我感到非常感激和高兴。 bKa' brgyud 密续财富”

卡尔·布伦霍兹尔博士那烂陀菩提与尼塔塔学院

Brunnhölzl 博士是一位藏传佛教传统的导师、诠释者和翻译家。 他原本是一名医生,后来在堪布簇亲嘉措仁波切创办的加德满都马尔巴翻译学院学习藏语和佛教哲学。 他还在汉堡大学学习了藏学、梵文和佛教学。 自1989年起,担任藏文、英文、梵文翻译。 他目前在 Nalandabodhi 和 Nitartha Institute 担任教师和翻译。 Brunnhölzl 博士表示:“能够获得这一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 更重要的是,该奖项强调了整个瑜伽行派传统的重要意义,以及无着的大乘佛教及其注释传统的具体意义,作为印度佛教思想和修行的主要体系,数百年来一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国家。 我希望这些书能为瑜伽行派在英语世界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赞赏做出小小的贡献。”

Professor Gao Mingdao

高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罗曼(Friedrich Grohmann)是德国人,在台湾生活了 40 多年。 他是一位汉传佛经专家,主要以中文授课并专门出版中文书籍。 高的作品主要与佛教经典有关,包括最近从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的作品。 同时,他在台湾多个机构教授佛教经典和经典佛教语言。 他在台湾的学生和同事中被称为“高老师”。“高老师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罗曼(Friedrich Grohmann),是一位德国人,在台湾生活了 40 多年。他是一位在台湾生活的专家。 中国佛经主要以中文教授并独家出版。高先生的工作主要与佛经有关,包括最近从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同时,他在台湾的多个机构教授佛经和经典佛教语言 在台湾,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称他为“高老师”。   让我简要解释一下我的意思,以及为什么这些想法对我来说如此珍贵。 半个世纪前我开始学习汉语时,我试图学习的是古典语言。 一段时间后,我有幸得到了两位佛教僧人的辅导。 一位是巴利语传承的受戒者,另一位是藏传的受戒者,两者都帮助我阅读汉文佛教经典。 但他们都不是中国人。 比丘是德国人,格隆是匈牙利人,这一切都始于一座蒙古小寺庙。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佛教的非宗派主义,它一直伴随着我一生。   我在致辞中想表达的第二点是,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佛教”是指一种有外在和内在的文化。 外层是佛塔、碑石、图像、思想、经典、学校等等,而内层是指心灵的文化、心灵的文化。 在我看来,当我们试图在学术背景下研究佛法时,这些方面都不应该被遗漏。
2018, 杰出博士论文奖, 亚洲

范文丽香港中文大学

论文奖评选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通过,选出范文丽博士的『寂护、莲花戒的业力因果论』为今年杰出论文奖。范博士的论文阐述了传统印度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生果作用」是存在的;论文同时检视了寂护如何透过对「生果作用」的批判,来建立「无作用」的理论。此外,她简要地探讨佛教哲学中「无作用」概念的历史,其显示出寂护清楚地阐明了此观点,并提供详细的论述。

安迪·罗特曼史密斯学院

​​在过去 25 年里,安迪·罗特曼 (Andy Rotman) 从事有关南亚叙事、图像和市场的作用及其宗教、社会和政治功能的文本和民族志研究。 这种关注在他对早期印度佛教、南亚媒体和北印度集市的现代经济的研究中表现得很明显。 他目前担任史密斯学院宗教、佛教研究和南亚研究教授。 “这个奖项令人非常高兴。 毫不夸张地说,我在这种材料上工作了几十年,我很高兴能得到这种认可,”罗特曼说,他目前正在印度旅行,研究他的下一项工作。
2017, 杰出博士论文奖, 欧洲

克里斯托弗·琼斯牛津圣彼得学院

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琼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论文《印度佛教如来藏文献中阿特曼一词的使用及其争议》而被钦哲基金会论文奖委员会选中。 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 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或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 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或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2016, 杰出博士论文奖, 亚洲

茅宇凡香港中文大学

根据评审委员萨尔吉(Saerji)教授的说法,「茅宇凡的论文包括了清晰的阐释、深入的分析和翻译注释,并确实对于我们在后印度佛教哲学的理解方面有其贡献。」此论文着重在两份文本:妙护(Śubhagupta)所写的《成立外部对象论》(Bāhyārthasiddhikārikā),以及寂护大师(Shāntarakshita)和其弟子莲花戒论师(Kamalaśīla)所论著的《摄真实论疏》(Tattvasaṃgrahapañjikā)的《考察外部对象品》(Bahirarthaparīkṣā)。

乌尔斯坦·弗莱彻和约翰·坎蒂莲花生翻译团

Canti 和 Fletcher 是总部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的两位原始创始人。 莲师将重要的藏传佛教经典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以其清晰准确的文学风格赢得了卓越的声誉。 坎蒂和弗莱彻分别作为一名医生和一名前本笃会修道士,在成为备受尊敬的翻译家方面走过了一段丰富多彩的道路。 莲师的书单包括《龙树菩萨致友人书》、《功德藏》、《菩提道》、《觉者心宝》、《莲华女》,以及几乎每个藏传佛教徒都读过的两本书:《菩提道》 菩萨与圆明上师语。 “他们的翻译之所以如此特别,是因为乌尔斯坦和约翰首先是修行者,其次才是翻译者,”钦哲基金会执行董事坎吉奥里·切(Cangioli Che)说。

安妮·麦克唐纳博士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文化与思想史研究所,奥地利维也纳

麦克唐纳博士是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文化与思想史研究所的研究员。 她的主要关注点是中观思想在印度和西藏的发展。 她对月称的《般若》和《中观论》的研究是基于这些作品的最新手稿。
2015, 杰出博士论文奖, 欧洲

大卫·希金斯博士洛桑大学

大卫·希金斯博士因其论文《西藏古典大圆满的哲学基础:探讨二元心与本初知的区别》而荣获钦哲基金会2014-15年度佛学研究杰出博士论文奖。 希金斯博士于 2012 年获得洛桑大学博士学位,并在 Tom Tillemans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西藏大圆满传统哲学基础的论文。 该论文于2013年发表在维也纳大学的Wiener Studien zur藏学和佛教研究丛书中。 “博士。 希金斯的著作是对西藏宁玛派传统接受、理解的真正精湛的分析和概述,并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解释了一个具有至关重要的哲学和救赎论重要性的主题,”阿普尔顿博士说。
2015, 杰出博士论文奖, 欧洲

詹斯·威廉·博格兰博士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系

Jens Wilhelm Borgland 博士因其论文《Adhikaranavastu 的研究: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的法律解决程序》而荣获钦哲基金会 2014-15 年度佛教研究杰出博士论文奖。 博格兰博士在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和东方语言系获得博士学位。 他一直在奥斯陆大学教授梵语,并且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 他还拥有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和东方语言系的亚洲和非洲研究梵文哲学硕士学位以及文化和社会科学宗教研究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法觉尊者

达摩若提法师是一位国际人物,以其中英文出版、教学、讲座和研讨会而闻名。 除了在斯里兰卡的长期活动外,他还在印度、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和欧洲讲学。 2013年,他在比利时根特大学举行的国际阿毗达摩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僧伽陀罗对我们理解阿毗达摩的贡献”的主题演讲。

马克·布鲁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马克·布鲁姆教授荣获 2015 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 布鲁姆教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日本研究伊藤新城杰出教授。 他翻译了五世纪汉文版《大般涅槃经》第一卷。 这是这部阐述佛性(如来藏)的重要佛经的首次英文译本。 彼得·斯基林教授指出这部经的巨大意义,他说:“《涅盘经》是百科全书式的,借鉴了传统佛经、佛陀生平的叙述、本生经和《阿凡达经》,就印度佛教徒面临的关键问题编织了复杂的形而上学对话。 他们不可阻挡地走向新的思想领域。 佛陀、舍利弗这样的高僧、文殊菩萨和迦叶菩萨,用比喻和辩论进行激烈的讨论,以探索解脱的动力。”
2014, 杰出博士论文奖, 亚洲

Dr. Chao Tung-Ming台湾大学

赵博士的论文是关于中国佛教瑜伽行派的,题为《程维士论与会稽注释的根本转变研究》。 主要讲的是“化基”,即基础;“化道”,即无分别智。 他深入研究了护法护法的四相论观点。 这是一个严谨而深入的分析,对佛教学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刘国伟教授表示:“ 赵先生的论文对中国瑜伽行派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 另一位评选委员会成员萨尔吉教授评价说,赵博士的论文“是一篇很好的研究,具有深入的文本分析和令人信服的论据,增加了我们对中印佛教的了解”。

Mark Siderits 教授和 Shoryū Katsura 教授

马克·西德里茨教授和桂Shōryū Katsura教授于7月在维也纳大学举行的国际佛学研究协会第十七届大会上荣获2014年杰出翻译奖。 钦哲基金会研究员、脆弱棕榈叶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 Peter Skilling 教授向 Katsura 和 Siderits 颁发了奖项,表彰他们对龙树菩萨 (Nāgārjuna) 的《Mūlamadhyyamakakārikā》的新译本。 Skilling 教授表示:“Katsura 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 IABS 董事会成员,因此我们 IABS 非常荣幸和高兴能够在这里颁发此奖项。” Siderits教授发表了简短讲话,感谢钦哲基金会和Wisdom Publications。 他还感谢桂教授让这个项目变得如此有趣。 钦哲基金会学术发展委员会成员Greg Forgues和钦哲基金会团队其他成员出席了仪式。

菩提比丘纽约卡梅尔庄严寺

菩提比丘因出版《佛陀的数字经论:阿古塔罗尼伽耶译本》(波士顿:Wisdom Publications,2012 年)而荣获 2013 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 菩提比丘是纽约卡梅尔庄严寺的住持。 《Aṅguttara Nikāya》(大致为“按数字排列的经论集,按升序排列”)是巴利经典四部基本经典或经论集中第二长的,也是许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响力的教义的宝库。 钦哲基金会希望借此奖项,不仅表彰《数字经论》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于将佛陀的教义传播给更广泛的英语受众。 除其他外,这种奉献精神导致他翻译了更为浩繁的《相应部》(2000年),以及(与比丘·那莫利)联合翻译了《中部部》(1995年)。 没有其他在世的学者对佛教经典翻译成现代语言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菩提比丘确实是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的得主。

彼得·斯基林教授曼谷法国亚洲研究学院

斯基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学者、历史学家、研究员、翻译家、诗人和讲师,其学科范围广泛,从历史和哲学到佛教艺术、考古学、金石学和相关领域。 目前,他是位于曼谷的法国亚洲研究学院的研究员。 研究领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历史、东南亚巴利语历史、佛教尼僧团历史、南亚和东南亚考古学和文学。 他的研究以多种语言进行,包括英语、法语、藏语、巴利语、梵语和泰语。 他是脆弱棕榈叶基金会的主席,该基金会是一个支持东南亚佛教文献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组织。 该基金会保存了大量巴利语和东南亚语言的棕榈叶手稿。

托德·刘易斯和苏巴纳·曼·图拉达尔尼泊尔巴萨学院圣十字学院

圣十字学院(马萨诸塞州伍彻斯特)的托德·刘易斯教授和尼泊尔巴萨学院的苏巴纳·曼·图拉达教授因将尼瓦里语翻译成英语的《尼泊尔生命史诗》而荣获首届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 尼泊尔诗人 Chittadhar Hridaya 所描绘的佛陀(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年)。 宗萨钦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颁奖。 《善伽多罗婆》以十九首尼瓦里诗篇讲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因用母语发表一首诗而被判五年徒刑,并在出狱后完成了该作品的大部分内容。 该书最初于 1949 年在加尔各答出版。 除了诗歌本身清晰优雅的翻译外,这本书还提供了有关文本的文学、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信息。 翻译后的诗歌不仅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窗口,也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窗口。 这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让读者加深对佛陀一生的理解。 译本的精神符合诗人的要求,他在 1982 年去世前不久表达了他的愿望,即这首诗应该“用英语读得好,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原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