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ort for monastic institutions was the original impetus for the formation of Khyentse Foundation, and it remains the core of KF’s mission to preserve Buddhist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Buddha’s wisdom.
In 2005, Venerable embarked on another important mission: to seek common ground with other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m to uplift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monk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in Asia.
Khenpo Kunga Wangchuk devoted his life to making sure that the legacy of Dzongsar Institute continues. Khenpo passed away in Bir, India, on May 26, 2008.
On the occasion of its 25th Anniversary, Dzongsar Khyentse Chökyi Lodrö Institute is hosting HH Sakya Trizin, the head of the Sakya School, for a historic transmission of the precious teachings of Lamdre Lobshey.
A group of medical volunteers,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hoskyi Jungne Buddhist Center in Taiwan, made their second visit of the year to the Dzongsar Khyentse Chökyi Lodrö Institute in Chauntra, India in late summer.
In March 2006, with the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of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Dzongsar Khyentse Chökyi Lodrö Institute in Chauntra, India, formed a management committee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e.
《直至涅槃时:来自柬埔寨的佛教之歌(Until Nirvana’s Time: Buddhist Songs from Cambodia)》——首部译成英文的传统高棉佛教诗歌集——翻译了45首高棉法颂,这些颂歌以高昂的旋律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柬埔寨佛教社群。这本书以16世纪至20世纪的诗歌为重点,立足于作者对柬埔寨口头与书面传统的15年深入研究。这些诗歌至今仍然在日常祈祷或通宵仪式中吟诵。其中的许多文本是由译者从盒式磁带或树皮纸写本中抄录下来,首次以印刷的形式呈现于这部合集中。和译文一起呈现的论文与注释,将这些当地区域性的创作置于一个更广博的佛教背景下进行研究。
《维摩诘所说经:拉萨布达拉宫所藏梵文本之英译(Vimalakīrtinirdeśa: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Text Found in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路易斯·戈麦斯教授 (1943–2017)
著名佛教学者路易斯·戈麦斯教授于2017年9月3日在墨西哥城去世。去世前,他是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的荣修教授。他于2009年1月1日退休。
马丁的论文《旺拉遗址群:拉达克的十四世纪藏传佛教壁画(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撰写于巴黎的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并于2022年3月答辩通过,这篇论文是对西喜马拉雅地区艺术史和佛教史的精湛贡献。它进一步通过将其对于圣像学和风格传统的卓越把控,与对考古年代分析(archaeometric analysis)、碑铭学、以及古典藏语文献的第一手评估结合在一起,为彩绘遗址研究提供了一个的跨学科研究的模型。由此,它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杰出贡献。
他曾任国际佛学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早期佛教手稿计划”主任,领导这一仍在进行中的跨国计划,编辑、翻译、出版幸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琼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论文”论印度佛学如来藏文献中阿特曼的使用与争议 (The use of,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erm ātman in the Indian Buddhist tathāgatagarbha literature )”而被钦哲基金会论文奖委员会选中。 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 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他的论文涉及印度佛教如来藏文学中对阿特曼(自我)一词的复杂且有争议的使用。这项工作基于对与该主题相关的所有主要印度资料(梵文、藏文或汉译本)的仔细分析,但不限于对这些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大卫·希金斯博士因其论文“藏传大圆满法之哲学基础:探究分别心和本初智的差异(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Dzogchen i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ualistic Mind and Primordial Knowing)”而荣获钦哲基金会2014-15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希金斯博士在2012年于洛桑大学进修博士班,他在汤姆·迪勒曼斯(Tom Tillemans)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藏传大圆满法哲学基础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在2013年由维也纳大学的“维也纳藏学与佛教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阿普尔顿博士表示:“希金斯博士的论文,是对于西藏宁玛派的传布与理解之精湛分析暨回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大圆满此一至为重要的哲学与解脱论主题的重新诠释。”
詹斯威尔汉·伯格蓝博士因其论文“《諍事》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律法決議程序(A Study of the Adhikaranavastu: Legal Settlement Procedures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Vinaya)”而荣获钦哲基金会 2014-15 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伯格蓝博士在奥斯陆大学获得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的博士学位。他于奥斯陆大学教授梵文,同时也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他是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文学系的学士(文化与社会科学领域,主修宗教研究),以及该系的亚非研究硕士(专长梵文)。
法光法师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以其中英文著作、开示、教学和讲座而闻名。除了在斯里兰卡的长期佛法事业外,他也曾在印度、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欧洲等地讲学。2013年于比利时根特大学(University of Ghent)佛学研究中心和法鼓佛教学院合办的“阿毘达磨国际研讨会”上,法师发表了“众贤(僧伽跋陀罗)对理解阿毘达磨之贡献”的演说。
七月在维也纳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佛学研究协会 (IAB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ddhist Studies) 大会上,马克•西德里茨教授 (Mark Siderits) 和桂绍隆教授(Shōryū Katsura) 获颁2014年度杰出翻译奖。钦哲基金会成员、也是贝叶基金会创办人与会长的彼得‧史基林 (Peter Skilling) 教授为他们颁发奖项,以表扬两位教授的新译作--龙树的《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
《佛陀的数字经论:阿古塔罗尼柯耶译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Anguttara Nikaya)
2013年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颁给长老菩提比丘 (Venerable Bhikkhu Bodhi),以表彰其著作:《佛陀的数字经论:阿古塔罗尼柯耶译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由波士顿的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发行,2012年)。 长老菩提比丘是纽约卡梅尔(Carmel) 庄严寺的住持。“Aṅguttara Nikāya”为南传佛教中的“增支部尼柯耶”(汉译“增壹阿含经”),意为“以数字上增的方式所汇编的佛陀言教集”,是巴利文“大藏经”四部基础经典中第二长的,也是许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响力的教义的宝库。钦哲基金会希望借此奖项,不仅表彰《数字经论》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于将佛陀的教义传播给更广泛的英语受众。他还翻译了份量更多的《相应部尼柯耶》(2000年),以及他和髻智比丘(Bhikkhu Ñāṇamoli) 联合翻译的《中部尼柯耶》(1995年) 。当今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对于把大量的佛经翻译成现代语言,有如此大的贡献。菩提比丘获得杰出翻译奖是实至名归。
《善逝史诗: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尔史诗》(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的合译。
美国圣十字学院(Holy Cross University,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彻斯特)的托德·刘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尔巴萨学院的苏巴纳·曼·图拉达(Subarna Man Tuladar)教授因翻译了尼泊尔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用尼瓦尔语撰写的《善逝史诗: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尔史诗》〈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年)而荣获首届钦哲基金会杰出翻译奖。 宗萨钦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为他们颁奖。《善逝史诗》以十九首尼瓦尔诗篇讲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学家奇塔达尔·赫里达亚因用母语发表一首诗而被判五年徒刑,并在出狱后完成了该作品的大部分内容。 该书最初于1949年在加尔各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