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得奬者

終身成就獎是欽哲基金會所頒發的最高殊榮,獎金為30,000美元,目的是護持得獎者對保存和弘揚佛法持續不斷的利生事業。此獎項的遴選委員會由宗薩欽哲仁波切親自帶領。該獎項不一定每年頒發。
Close

Nils Martin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Research Centre (CRCAO)

Martin’s dissertation, “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 prepared at the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EPHE) in Paris and defended in March 2022, is a masterful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art and of Buddhism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 It further provides a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painted monuments, combining an excellent command of iconography and stylistic conventions with archaeometric analysis, epigraphy, and a firsthand assessment of literary sources in classical Tibetan. As such, it represents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 studies. “I am extremely honored and grateful to receive this award from the distinguished Khyentse Foundation.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pecial thanks to the members of the jury for carefully examining my application and eventually selecting my dissertation, even more so since it lies outside the historic field of textual studies. “This award comes as a significant recognition of research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under the patient, insightful guidance of my supervisor Charles Ramble and my co-advisor Christian Luczanits, and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support of my colleagues, friends, and family. It will contribute to publishing it in a form that can be more easily accessed by everyone, including the caretakers of the monuments it considers. At a threshold in my life, it also gives me confidence to pursue my career in academia.” — Nils Martin Read more.

艾瑞克‧貝瑪‧昆桑

艾瑞克翻譯出版的佛學書籍甚豐,其中為人熟識的作品包括:第一世蔣貢.康楚對蓮花生大士教言《道次第.智慧藏》所作的釋論《智慧之光》第一至五冊、 《大成就者之歌:傳承篇─祖古‧烏金仁波切靈修回憶錄》、策列‧那措‧讓卓大師的《正念明鏡:中陰成就無上密法》等。我們深深感謝他翻譯了所有這些殊勝珍貴的教法,以及他在佛學領域許多其他相關的貢獻,例如,為八萬四千·佛典傳譯擔任編輯工作,而最近更負責指導欽哲願景計畫的譯者。

林恕安台灣政治大學

台灣政治大學的林恕安榮獲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她的論文,《緣起、二諦與因明:以清辨〈般若燈論‧觀緣品〉與〈掌珍論〉為主的研究》,運用漢藏二譯的材料,較為完整地展示清辯的形上學(緣起論與二諦論)及其源自陳那因明「勝義簡別」的論證法。

高明元香港佛法中心

香港佛法中心的高明元獲得了2020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他的博士論文《佛教的「習氣」概念:從阿毘達磨到早期瑜伽行派》寫作嚴謹、內容深入且富有批判性。該文討論了「習氣」一詞各種義項的沿革發展。 「鑒於迄今只有少數幾篇研究關注到這一概念,更未有專著全面研究這一問題,明元的論文無疑是一項重大的貢獻。」,法光法師在為明元寫的論文推薦信中寫道,「此論文基於充分的梵、藏、漢、巴利語原始文獻,論證詳實。其文中的一些重要引文亦是首次被譯為英文且附有大量注釋。該文還批判性地審查了大量現代學者所寫的英、日、法、中文二手文獻。」

理查德·所羅門華盛頓大學

理查德·所羅門 (Richard Salomon) 是華盛頓大學(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亞洲語言和文學(梵語)榮譽教授,也是威廉·P. 和露絲·格伯丁大學榮譽教授。 他自 1978 年以來一直在華盛頓大學任教,並在退休後繼續兼職任教。 他是國際佛教研究協會和美國東方學會的前任主席。 自 1996 年以來,他一直擔任華盛頓大學早期佛教手稿計畫的主任,領導正在進行的編輯、翻譯和出版現存最早的佛教手稿的國際計畫。 所羅門教授的專業包括梵語語言和文學、印度佛教文學和文獻研究、印度金石學和古文字學、早期印度歷史、犍陀羅語和犍陀羅語研究以及世界文字史。 他住在華盛頓州西雅圖。

塞西爾·杜切爾高等實踐學院 - PSL

杜徹的論文是對一個鮮為人知且現已不復存在的西藏傳承的記錄的名副其實的傑作,對這一傳承的重新發現為整個噶舉傳統提供了更多的線索,並揭示了該傳承在內部的眾多遺跡和影響。更大的西藏宗教領域。 論文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框架,並對一個相對研究不足的領域提供了有趣的評估。 該工作對該領域做出了有價值的原創貢獻,具有批判性、詳細性和細緻性,並包括對術語的仔細反思。 它也提出了一種豐富多樣的方法論,借鑒歷史、社會學和歷史人類學領域,並將其置於更廣泛的理論框架中。 杜赫對材料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儘管該項目的範圍很廣,從十世紀印度 bKa' brgyud 傳統的起源到西藏 gZhung 山谷的現狀,她還是成功地記錄了起源馬爾恩戈格傳承的發展、繁榮和解體,以及它對其他傳統的影響,以及後來保存和復興其習俗的嘗試。 她關於聖徒傳作為有關宗教和社會力量的有效資訊來源以及血統概念的討論具有啟發性,而對布迪厄關於「資本」理論的探討也令人興奮。 「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欽哲基金會頒發的今年佛學研究優秀博士論文獎。 我對 MarNgog bKa' brgyud 傳承歷史的研究得到如此傑出的基金會的認可,並能以這種方式有助於闡明這一構成核心但相對被遺忘的傳統,我感到非常感激和高興。bKa' brgyud密續財富”

卡爾·布倫霍茲爾博士那爛陀菩提與尼塔塔學院

Brunnhölzl 博士是一位藏傳佛教傳統的導師、詮釋者和翻譯家。 他原本是一名醫生,後來在堪布簇親嘉措仁波切創辦的加德滿都馬爾巴翻譯學院學習藏語和佛教哲學。 他還在漢堡大學學習了藏學、梵文和佛教學。 自1989年起,擔任藏文、英文、梵文翻譯。 他目前在 Nalandabodhi 和 Nitartha Institute 擔任教師和翻譯。 Brunnhölzl 博士表示:「能夠獲得這項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 但更重要的是,該獎項突顯了整個瑜珈行派傳統的重要意義,以及無著的大乘佛教及其註釋傳統的具體意義,作為印度佛教思想和修行的主要體系,數百年來一直具有巨大影響力在許多國家。 我希望這些書能為瑜伽行派在英語世界獲得應有的關注和讚賞做出小小的貢獻。”

Professor Gao Mingdao

高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羅曼(Friedrich Grohmann)是德國人,在台灣生活了 40 多年。 他是一位漢傳佛經專家,主要以中文授課並專門出版中文書籍。 高的作品主要與佛教經典有關,包括最近從巴利文翻譯成中文的作品。 同時,他在台灣多個機構教授佛教經典和經典佛教語言。 在台灣,他的學生和同事都稱他為「高老師」。「高老師,原名弗里德里希·格羅曼(Friedrich Grohmann),是一位德國人,在台灣生活了40 多年。他是在台灣生活的專家。主要以中文教授並獨家出版中文佛經。高先生的工作主要與佛經有關,包括最近從巴利文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同時,他在台灣的多個機構教授佛經和經典佛教語言在台灣,他的學生和同事都稱他為「高老師」。   讓我簡單解釋一下我的意思,以及為什麼這些想法對我來說如此珍貴。 半個世紀前我開始學習漢語時,我試著學習的是古典語言。 一段時間後,我有幸得到了兩位佛教僧人的輔導。 一位是巴利語傳承的受戒者,另一位是藏傳的受戒者,兩者都幫助我閱讀漢文佛教經典。 但他們都不是中國人。 比丘是德國人,格隆是匈牙利人,一切都始於一座蒙古小寺廟。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佛教的非宗派主義,它一直伴隨著我一生。   我在致詞中想表達的第二點是,我強烈感覺到,我們通常所說的「佛教」是指一種有外在和內在的文化。 外層是佛塔、碑石、圖像、思想、經典、學校等等,而內層是指心靈的文化、心靈的文化。 在我看來,當我們試圖在學術背景下研究佛法時,這些方面都不應該被遺漏。

范文麗香港中文大學

論文獎評選委員會全體委員一致通過,選出范文麗博士的『寂護、蓮花戒的業力因果論』為今年傑出論文獎。范博士的論文闡述了傳統印度學派的觀點,他們認為「生果作用」是存在的;論文同時檢視了寂護如何透過對「生果作用」的批判,來建立「無作用」的理論。此外,她簡要地探討佛教哲學中「無作用」概念的歷史,其顯示出寂護清楚地闡明了此觀點,並提供詳細的論述。

安迪·羅特曼史密斯學院

在過去 25 年裡,安迪·羅特曼 (Andy Rotman) 從事有關南亞敘事、圖像和市場的作用及其宗教、社會和政治功能的文本和民族誌研究。 這種關注在他對早期印度佛教、南亞媒體和北印度集市的現代經濟的研究中表現得很明顯。 他目前擔任史密斯學院宗教、佛教研究和南亞研究教授。 “這個獎項令人非常高興。 毫不誇張地說,我在這種材料上工作了幾十年,我很高興能得到這種認可,」羅特曼說,他目前正在印度旅行,研究他的下一項工作。

克里斯多福瓊斯牛津聖彼得學院

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的克里斯多福瓊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論文《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阿特曼一詞的使用及其爭議》而被欽哲基金會論文獎委員會選中。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或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或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茅宇凡香港中文大學

根據評審委員薩爾吉(Saerji)教授的說法,「此論文包括了清晰的闡釋、深入的分析和翻譯注釋,並確實對於我們在後印度佛教哲學的理解方面有其貢獻。」此論文著重在兩份文本:妙護(Śubhagupta)所寫的《成立外部對象論》(Bāhyārthasiddhikārikā),以及寂護大師(Shāntarakshita)和其弟子蓮花戒論師(Kamalaśīla)所論著的《攝真實論疏》(Tattvasaṃgrahapañjikā)的《考察外部對象品》(Bahirarthaparīkṣā)。

烏爾斯坦·弗萊徹和約翰·坎蒂蓮花生翻譯團

Canti 和 Fletcher 是總部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的兩位原始創始人。 蓮師將重要的藏傳佛教經典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以其清晰準確的文學風格贏得了卓越的聲譽。 坎蒂和弗萊徹分別作為一名醫生和一名前本篤會修道士,在成為備受尊敬的翻譯家方面走過了一段豐富多彩的道路。 蓮師的書單包括《龍樹菩薩致友人書》、《功德藏》、《菩提道》、《覺者心寶》、《蓮華女》,以及幾乎每個藏傳佛教徒都讀過的兩本:《菩提道》菩薩與圓明上師語。

安妮·麦克唐纳博士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與思想史研究所,奧地利維也納

麥克唐納博士是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與思想史研究所的研究員。 她的主要關注點是中觀思想在印度和西藏的發展。 她對月稱的《般若》和《中觀論》的研究是基於這些作品的最新手稿。

大衛希金斯博士洛桑大學

大衛希金斯博士因其論文《西藏古典大圓滿的哲學基礎:探討二元心與本初知的區別》而榮獲欽哲基金會2014-15年度佛學研究傑出博士論文獎。 希金斯博士於 2012 年獲得洛桑大學博士學位,並在 Tom Tillemans 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關於西藏大圓滿傳統哲學基礎的論文。 論文於2013年發表在維也納大學的Wiener Studien zur藏學和佛教研究叢書中。 “博士。 希金斯的著作是對西藏寧瑪派傳統接受、理解的真正精湛的分析和概述,並在某種程度上重新解釋了一個具有至關重要的哲學和救贖論重要性的主題,」阿普爾頓博士說。

詹斯·威廉·博格蘭博士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系

Jens Wilhelm Borgland 博士因其論文《Adhikaranavastu 的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法律解決程序》而榮獲欽哲基金會 2014-15 年度佛教研究傑出博士論文獎。 博格蘭博士在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和東方語言系獲得博士學位。 他一直在奧斯陸大學教授梵語,並且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 他還擁有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和東方語言系的亞洲和非洲研究梵文哲學碩士學位以及文化和社會科學宗教研究專業文學學士學位。

法覺尊者

達摩若提法師是一位國際人物,以其中英文出版、教學、講座和研討會而聞名。 除了在斯里蘭卡的長期活動外,他還在印度、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和歐洲講學。 2013年,他在比利時根特大學舉行的國際阿毘達磨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僧伽陀羅對我們理解阿毘達摩的貢獻」的主題演講。

馬克布魯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馬克布魯姆教授榮獲 2015 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 布魯姆教授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係日本研究伊藤新城傑出教授。 他翻譯了五世紀漢文版《大般涅槃經》第一卷。 這是這部闡述佛性(如來藏)的重要佛經的首次英文譯本。 彼得‧斯基林教授指出這部經的巨大意義,他說:「《涅盤經》是百科全書式的,借鑒了傳統佛經、佛陀生平的敘述、本生經和《阿凡達經》,就印度佛教徒面臨的關鍵問題編織了複雜的形上學對話。他們不可阻擋地走向新的思想領域。 佛陀、舍利弗這樣的高僧、文殊菩薩和迦葉菩薩,用比喻和辯論進行激烈的討論,以探索解脫的動力。”

Dr. Chao Tung-Ming國立臺灣大學

趙博士的論文是關於中國佛教瑜伽行派的,題為《程維士論與會稽註釋的根本轉變研究》。 主要講的是“化基”,即基礎;“化道”,即無分別智。 他深入研究了護法護法的四相論觀點。 這是一個嚴謹而深入的分析,對佛教學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評選委員會成員之一劉國偉教授表示:「 趙先生的論文對中國瑜伽行派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哲學分析。” 另一位評選委員會成員薩爾吉教授評論說,趙博士的論文「是一篇很好的研究,具有深入的文本分析和令人信服的論點,增加了我們對中印佛教的了解」。

Mark Siderits 教授和 Shoryū Katsura 教授

馬克·西德里茨教授和桂Shōryū Katsura教授於7月在維也納大學舉行的國際佛學研究協會第十七屆大會上榮獲2014年傑出翻譯獎。 欽哲基金會研究員、脆弱棕櫚葉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 Peter Skilling 教授向 Katsura 和 Siderits 頒發了獎項,表彰他們對龍樹菩薩 (Nāgārjuna) 的《Mūlamadhyyamakakārikā》的新譯本。

菩提比丘紐約卡梅爾莊嚴寺

菩提比丘因出版《佛陀的數字經論:阿古塔羅尼伽耶譯本》(波士頓:Wisdom Publications,2012 年)而榮獲 2013 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 菩提比丘是紐約卡梅爾莊嚴寺的住持。 《Aṅguttara Nikāya》(大致為「按數字升序排列的經論集」)是巴利經典四部基本經典或經論集中第二長的,也是許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響力的教義的寶庫。 欽哲基金會希望藉此獎項,不僅表彰《數位經論》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於讓更多英語讀者了解佛陀教義的奉獻精神。 除此之外,這種奉獻精神導致他翻譯了更為浩繁的《相應部》(2000年),以及(與比丘·那莫利)聯合翻譯了《中部部》(1995年)。 沒有其他在世的學者對佛教經典翻譯成現代語言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 菩提比丘確實是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的得主。

彼得‧斯基林教授曼谷法國亞洲研究學院

斯基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學者、歷史學家、研究員、翻譯家、詩人和講師,其學科範圍廣泛,從歷史和哲學到佛教藝術、考古學、金石學和相關領域。 目前,他是位於曼谷的法國亞洲研究學院的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歷史、東南亞巴利語歷史、佛教尼僧團歷史、南亞和東南亞考古學和文學。 他的研究以多種語言進行,包括英語、法語、藏語、巴利語、梵語和泰語。 他是脆弱棕櫚葉基金會的主席,該基金會是一個支持東南亞佛教文獻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組織。 基金會保存了大量巴利語和東南亞語言的棕櫚葉手稿。 斯基林教授自2007年起擔任欽哲基金會的顧問,為基金會的發展提供了明智的指導,特別是在與學術界、學術和翻譯計畫相關的思想發展方面。 他發起了許多成功的欽哲基金會項目,包括欽哲基金會佛學研究卓越獎、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以及目前正在形成階段的欽哲基金會最佳論文獎。 斯基林教授的一些著作包括《摩訶經:佛陀偉大的論述》、《Wat Si Chum》和《上座部佛教如何是上座部?》

托德·劉易斯和蘇巴納·曼·圖拉達爾尼泊爾巴薩學院聖十字學院

聖十字學院(馬薩諸塞州伍徹斯特)的托德·劉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爾巴薩學院的蘇巴納·曼·圖拉達爾(Subarna Man Tuladar)因將尼瓦里語翻譯成英語的《尼泊爾生命史詩》而榮獲首屆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尼泊爾詩人 Chittadhar Hridaya 所描繪的佛陀(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頒獎。 《善伽多羅婆》以十九首尼瓦里詩篇講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作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因用母語發表一首詩而被判五年徒刑,並在出獄後完成了該作品的大部分內容。 該書最初於 1949 年在加爾各答出版。 除了詩歌本身清晰優雅的翻譯外,這本書還提供了有關文本的文學、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資訊。 翻譯後的詩不僅是了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也是了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 這是一種美感體驗,可以讓讀者加深對佛陀一生的理解。 譯文的精神符合詩人的要求,他在 1982 年去世前不久表達了他的願望,即這首詩應該「用英語讀得好,以便讀者能夠理解原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