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獎學金

欽哲基金會佛學研究獎學金為有志研習佛法者提供支持。我們歡迎各佛教傳統及宗派的教師、學生、修行人、學者、譯者提出申請。這些獎學金贊助學費或與學習相關的其他費用。此獎學金的申請人通常正在攻讀學士、碩士或哲學碩士學位,或是證書課程。如欲申請尼泊爾自生智佛學院 (Rangjung Yeshe Institute,RYI) 的學生必須直接向自生智佛學院申請。欽哲基金會每年向自生智佛學院提供一筆贈款,用於為出家僧伽、在家學生和勤工儉學的人士提供經濟援助。欲瞭解更多信息,請瀏覽 RYI 網站

請留意,目前只接受英文申請表格和資料。

佛學研究獎學金

為希望在正規教育機構,如大學或研究所,學習佛法的個人所提供的獎學金。

金額
獎金金額通常在500至5,000 美元之間,實際金額視課程而定。
申請日期
  • 2024年12 月15日2025年1 月15日
  • 2025年6 月15日2025年7 月15日
申請窗口打開 2024年12 月15日

您對哪個項目適合您有任何疑問嗎? 聯絡我們:

Close

李曉楠和譚凌峰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香港佛法中心

特倫特·沃克密歇根大學

特倫特·沃克是密歇根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的東南亞研究助理教授和泰國上座部佛教教授。作為東南亞佛教音樂、文學和寫本方面的專家,他發表了大量關於高棉語、老撾語、巴利語、泰語和越南語佛教文本和持誦修持的著作。自2005年以來,他一直進行柬埔寨佛教持誦訓練,經常在寺院、閉關中心和大學發表演講。 直至涅槃時:來自柬埔寨的佛教之歌(Until Nirvana’s Time: Buddhist Songs from Cambodia)——首部譯成英文的傳統高棉佛教詩歌集——翻譯了45首高棉法頌,這些頌歌以高昂的旋律啓發了一代又一代的柬埔寨佛教社群。這本書以16世紀至20世紀的詩歌為重點,立足於作者對柬埔寨口頭與書面傳統的15年深入研究。這些詩歌至今仍然在日常祈禱或通宵儀式中吟誦。其中的許多文本是由譯者從盒式磁帶或樹皮紙寫本中抄錄下來,首次以印刷的形式呈現於這部合集中。和譯文一起呈現的論文與注釋,將這些當地區域性的創作置於一個更廣博的佛教背景下進行研究。 由五人組成的欽哲基金會翻譯獎評選委員會一致通過了委員會成員娜塔莉亞·古美(Natalie Gummer)教授對於《直至涅槃時》的年度獎項提名。關於這個提名,古美博士寫道:「《直至涅槃時》是一部開創性的譯著,它不僅首次以英文廣泛呈現了柬埔寨佛教文學中扣人心弦的一面,亦從創作和運用的角度,展現了這些詩歌的聲樂特性,並為它們的佛教背景和儀式持誦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信息。特倫特·沃克為旨在捕捉表演性文本力量的譯著設定了一個新標準。」 這本書是 2023 年一月欽哲基金會古德曼佛學講座的主題。

雅爾·施瑞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施瑞的論文聚焦在成書於公元2-5世紀之間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所傳承的故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曾是古印度最具影響力的部派之一,它於公元13世紀在印度本土消亡。該部派的律藏(毘奈耶)卷帙浩繁,目前尚未有任何完整的西方語言譯本。通過運用敘事學與文獻學的方法論對這些故事進行分析並輔以物證,此論文旨在針對這些故事如何反映出該律藏編纂者/作者的歷史境遇提出了新的闡述。正如該論文所指出的,那些僧侶作者們一直都在與其他宗教團體進行對話,其中最主要的是婆羅門。這些故事中所反映的婆羅門並非真實的歷史存在,而是佛教對欲求往生上界和渴望男性繼承者的一群人的刻畫。 該論文不僅主要關注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一系列關於出生的故事,還利用了該律藏中的其餘部分,以及諸如阿毘達磨、阿含經等諸不同體裁的資料和其他部派的文獻。由於以宗教「他者」為題,這部論文也偶爾使用了非佛教的文獻,諸如所謂的婆羅門教法典與諸印度史詩等。 論文獎委員會評價說:「雅爾·施瑞的博士論文考察了特別是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關於釋迦種族(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的氏族)的敘事傳統的產生與轉變。施瑞認為,這些傳統可以被解讀為對諸多問題的不同理解——包括什麼是佛陀、佛陀與僧伽的關係、確立或支撐僧伽之權威的模式、在適用於人和佛時王族的主題與象征、婆羅門教作為一個重要的宗教『他者』與佛教的論爭關係及其合理性問題、作為文本成立之背景——尤其是西北印度貴霜王朝——的社會政治現實元素。」 委員會亦對該論文的下述方面印象深刻:作者對材料和主題的選取精當,並關涉到佛教部派史中幾個重要的問題。其中心論點論證嚴密,並且切實入理地關聯到在文獻學的學科邊界外、遠至人類學的一些明晰而又恰切的重要基本主題,例如權威、權力、與宗教他者的交涉等等。作者旁征博引並深入理解了大量最優質的二手學術研究資料,而且能夠對之加以有效利用。就方法論而言,其研究不僅展現出傑出的文獻學能力、對原文的充分把握與方法的善用,而且超越了文獻學而臻於跨學科研究的領域,特別是作者敏銳而有力地運用了藝術-歷史證據補充了文獻記錄。

黃永仁泰國瑪希敦大學

瑪希敦大學人文學系系主任Pagorn Singsuriya副教授在他的推薦信內寫道:「永仁的論文是根據巴利文文本所作的甚具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它大大增進了人們對佛經的理解,同時也是首個針對特定巴利文文本所做的比較分析。這篇論文對於巴利文文學史、古文書學和倫理學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文獎委員會的結論可集中反映於下述評審摘錄中:「這篇文章建基於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絶對值得修訂後出版。作者對《彌蘭王問經》的暹羅文本傳統作出了原創性和細緻的分析,同呈現了這部經跨越東南亞、斯里蘭卡、印度和中國的廣泛語境。它不單是首個詳細描述了《彌蘭王問經》暹羅增廣本和巴利聖典協會羅馬字本之間截然不同之處的研究,同時還以真憑實據展現了暹羅增廣本是如何通過對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以寫本形式反映出的不同文本譜係進行融合而發展成形的。」 永仁和我們分享他的獲獎感受:「能夠成為本年度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的得主,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感恩。我衷心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彼得‧史基林教授,仰仗他的博學以及無私的奉獻,我才得以在東南亞佛教、寫本傳統和文本研究等縱橫交貫的領域中航行。對於他循循善誘鼓勵我做學術研究,我感激不已。我還要感謝我的另外兩位指導師Giuliano Giustarini 博士和張本研吾助理教授給我的寶貴支持和建言、瑪希敦大學的學術團隊一路上的支援、欽哲基金會論文獎委員會對我的研究的認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更要感謝欽哲基金會成全這件美事。這個奬項鼓勵和啟發我繼續努力,了解佛教的文本傳播和歷史,並在此研究領域作出貢獻。」

唯悟法師馬來西亞檀香寺、檀香基金會和泰國國際佛教大學

本會頒贈三萬美元,以示表彰唯悟法師對佛教教育的寶貴貢獻和所開展的諸多菩薩行,感謝唯悟法師席不暇暖、念茲在茲地為保存和弘揚佛陀教言及其普及實踐所做的努力。 唯悟法師對獲獎表示感謝,他說:「獲頒欽哲基金會的終身成就獎,我既感到非常榮幸卻又受之有愧。 我和檀香寺和檀香基金會以及國際佛教大學的成員共同分享這項榮譽。 他們也隨喜欽哲基金會為弘揚佛法做出的重大貢獻。」 在全球正歷經各種健康、氣候、經濟和政治動蕩之際,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如唯悟法師般的菩薩。 我們藉此機會正式表彰唯悟法師的不懈努力,並祈願他寶貴的利生事業持續興盛,造福所有眾生。

路易斯·戈麥斯教授與保羅·哈里森教授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

路易斯·戈麦斯教授(1943–2017) 著名佛教學者路易斯·戈麥斯教授於2017年9月3日在墨西哥城去世。去世前,他是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亞洲語言與文化系的榮修教授。他於2009年1月1日退休。 路易斯在佛教方面的學術研究涵蓋了他職業生涯中一系列重要主題,包括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泛亞洲佛教,他著重於大乘佛教的文獻與宗教視野。他就早期中國禪宗與藏傳佛教史上「桑耶論諍」所涉及的「頓漸之別」的問題寫過許多突破性的文章。在他的著作中,《極樂世界:無量光佛的淨土》(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6年)被認為是關於《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這兩部極具影響的佛經的權威性研究。此外,他還出版了大量西班牙語的著作。 保羅·哈里森(何離巽)教授 保羅·哈里森現為斯坦福大學喬治·埃德溫·伯奈爾宗教研究教授,他自2006年起一直任教於該校。他在其出生的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獲得學位,專攻佛教文獻和歷史——尤其是大乘佛教——以及梵、漢、藏語的佛教寫本。他已編輯翻譯了多部大乘佛經,並且發表過多篇關於佛教經典及其解讀的期刊文章。哈里森教授也是「史柯源收藏(Schøyen Collection)佛教寫本」系列的編輯之一。 目前,保羅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主要是大乘佛教和部派佛教經論的校勘、翻譯和研究,包括《金剛經》、《內藏百寶經》(Lokānuvartana)以及《學處集要》(Śikṣāsamucchaya)等。 保羅同時擔任斯坦福大學何氏佛學研究中心聯合主任一職。 「當21世紀初發現《維摩詰所說經》梵文寫本的消息傳出時,整個佛學研究界都為之震動。長久以來,學者們只能根據已知的這部經的漢文和藏文譯本擬構其本來的印度原語。如今,學者們終於可以參考到這部影響甚廣之經典的印度語言原文了。 因此,當保羅·哈里森與已故的路易斯·戈麥斯開始著手翻譯這一新發現的梵文文本時,這一消息立即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唯有這兩位作為大乘佛經文獻研究領軍人物的學者能勝任對這一重要經典的翻譯。這個譯本花了他們兩個人好幾年的時間,他們對每一個術語都做了商榷和辨析。在路易斯去世後,保羅獨自完成了這個項目。現在,他們共同努力的成果終於問世了。」——傑出翻譯獎評選委員會提名委員、著名佛教學者那體慧(Jan Nattier)

尼爾斯·馬丁法國巴黎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馬丁的論文《旺拉遺址群:拉達克的十四世紀藏傳佛教壁畫(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撰寫於巴黎的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並於2022年3月答辯通過,這篇論文是對西喜馬拉雅地區藝術史和佛教史的精湛貢獻。它進一步通過將其對於聖像學和風格傳統的卓越把控,與對考古年代分析(archaeometric analysis)、碑銘學、以及古典藏語文獻的第一手評估結合在一起,為彩繪遺址研究提供了一個的跨學科研究的模型。由此,它是佛學研究領域的一項傑出貢獻。 「能夠從廣受尊敬的欽哲基金會獲得這個獎項,我深感榮幸和感激。我想要特別感謝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們仔細審查我的申請並最終選擇我的論文,尤其是它不屬於文本研究的歷史領域。 這個獎項是對我十多年來逐漸積累的研究成果的一份意義非凡的認可,在這十餘年里,我不僅受到導師查爾斯·蘭布爾和我的共同導師克里斯蒂安·盧贊尼茨耐心而深刻的指導,還得到了我的同事們、朋友們和家人們的持續支持。該獎項將有助於使這部論文以一種更容易被每個人——包括這些遺址的守護者——獲取的形式出版,它也在我生命的關鍵時刻,給予了我在學術界開展事業的信心。」 ——尼爾斯·馬丁 相關閱讀

艾瑞克‧貝瑪‧昆桑

艾瑞克翻譯出版的佛學書籍甚豐,其中為人熟識的作品包括:第一世蔣貢.康楚對蓮花生大士教言《道次第.智慧藏》所作的釋論《智慧之光》第一至五冊、 《大成就者之歌:傳承篇─祖古‧烏金仁波切靈修回憶錄》、策列‧那措‧讓卓大師的《正念明鏡:中陰成就無上密法》等。我們深深感謝他翻譯了所有這些殊勝珍貴的教法,以及他在佛學領域許多其他相關的貢獻,例如,為八萬四千·佛典傳譯擔任編輯工作,而最近更負責指導欽哲願景計畫的譯者。

林恕安台灣政治大學

台灣政治大學的林恕安榮獲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她的論文,《緣起、二諦與因明:以清辨〈般若燈論‧觀緣品〉與〈掌珍論〉為主的研究》,運用漢藏二譯的材料,較為完整地展示清辯的形上學(緣起論與二諦論)及其源自陳那因明「勝義簡別」的論證法。

高明元香港佛法中心

香港佛法中心的高明元獲得了2020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他的博士論文《佛教的「習氣」概念:從阿毘達磨到早期瑜伽行派》寫作嚴謹、內容深入且富有批判性。該文討論了「習氣」一詞各種義項的沿革發展。 「鑒於迄今只有少數幾篇研究關注到這一概念,更未有專著全面研究這一問題,明元的論文無疑是一項重大的貢獻。」,法光法師在為明元寫的論文推薦信中寫道,「此論文基於充分的梵、藏、漢、巴利語原始文獻,論證詳實。其文中的一些重要引文亦是首次被譯為英文且附有大量注釋。該文還批判性地審查了大量現代學者所寫的英、日、法、中文二手文獻。」

邵瑞祺教授華盛頓大學

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教授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梵文)名譽教授以及威廉·P與露絲·格伯丁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他自1978年起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退休後仍在該校兼職教學。 他曾任國際佛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早期佛教手稿計畫」主任,領導這一仍在進行中的跨國計畫,編輯、翻譯、出版倖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邵瑞祺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梵語及梵語文學、印度佛教文獻及文本研究、印度銘文及古文字學、古印度史、犍陀羅語及犍陀羅研究、世界文字史。他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塞西爾·杜榭法國PSL研究大學高等教育學院

杜榭的論文記錄了一個鮮為人知,且現已不復存在的西藏噶舉派的傳承。該論文對完整噶舉派的文獻記錄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巡禮。該傳承的重新發現,使噶舉傳承從整體而言更加清晰,同時也揭示其存在在更大意義上對於藏傳佛教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該論文概念框架清晰,選題新穎,對相對研究不足的領域進行了補充。這項工作為該領域做出了寶貴而獨特的貢獻,具有批判性,而反復認真地琢磨術語又體現其研究的細緻性。它同時還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方法論,通過對歷史學,社會學和歷史人類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使該論文架構了更廣泛的理論框架。 儘管此項目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杜榭對此論文資料的收集篩選令人印象深刻。從十世紀噶舉傳統在印度的起源到噶舉在西藏壯谷(Gzhung Valley)的現狀,她設法記錄了馬爾巴鄂巴傳承的起源、發展、繁榮和消失;從記錄該傳承對其他傳統的影響,到後來鄂巴噶舉嘗試保存和復興其教法。她對用成就者的傳記作為收集宗教,社會力量和傳承概念的有效信息來源討論是具有啓發性的,而其中借用當代法國思想大師之一布爾迪厄(Bourdieu)關於「資本」理論概念的寫作手法嘗試探索是令人鼓舞的。 「能夠獲得今年欽哲基金會頒發的佛學博士論文獎,我感到至為榮幸。」現居住在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多涅省的杜榭(Ducher)告訴我們,「自己關於馬爾巴鄂巴噶舉傳承歷史的論文能被這樣一個著名的基金會認可,同時看到我的工作有助於揭示這一構成噶舉密續寶藏之核心、重要卻相對被遺忘的傳承,我心存感激,內心充滿喜悅」。

卡爾·博恩霍茲博士那爛陀菩提佛學中心以及正知國際學院

博恩霍茲博士是一位藏傳佛法教師、口譯與筆譯人員。最初他受訓成為一名醫生,之後在加德滿都由堪布楚璽嘉措(Tsultrim Gyamtso)仁波切創立的馬爾巴譯師學院學習藏文與佛教哲學。他也在漢堡大學學習了藏學、梵文與佛學。自1989年起,他成為翻譯藏文、英文與梵文的口譯員與筆譯員。目前,他在那爛陀菩提佛學中心(Nalandabodhi)以及正知國際學院(Nitartha Institute)擔任教師與翻譯。 博恩霍爾茲博士說:「獲得這一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不過更重要的是,本次授獎大體而言彰顯了整個唯識宗,以及特別突出了無著的《攝大乘論》與其釋論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理論與實修並具的主要印度佛教宗派,多個世紀以來,唯識宗在許多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期望這些譯作能對唯識宗在英語世界中獲得它應有的認可與贊同做出一點小小的貢獻。」

高明道教授

高明道教授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羅曼(Friedrich Grohmann), 是一位長居台灣40年、精通中文的德國人,是一個致力於佛教研究,特別是佛教文獻研究和教學的學者。他現任的工作包括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華嚴專宗學院教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以及法鼓佛教學院佛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他的研究專長包括:梵語、藏文、巴利語、中文;文獻學和經典翻譯。在台灣,他的學生和同事們都稱他為「高老師」。 「請允許我簡單地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有以上的想法。半個世紀前,我開始學古漢語,稍後就有幸從師於兩位僧侶研習佛典漢語。其中一位是巴利傳承的比丘,另一位是西藏傳統的格隆。兩位都不是華人——比丘是德國人,格隆是匈牙利人,而因緣的開端竟在小小的一所蒙古人的佛堂。這是我最初體察到利美——教內不分學派與傳承——的機緣,影響了我一輩子。 我希望回向的第二點是,我強烈地感覺我們通常所指的’佛教’,指的是一種文化,它有外和內兩個面向,外,指的是佛塔,石碑,佛像,以及義理,經文,學派等;內,指的是心,或者說意。若是學習佛法,我認為,這外,內二個面向都不可以忽略,特別是在學術的範疇里。」——高明道

范文麗香港中文大學

論文獎評選委員會全體委員一致通過,選出范文麗博士的『寂護、蓮花戒的業力因果論』為今年傑出論文獎。范博士的論文闡述了傳統印度學派的觀點,他們認為「生果作用」是存在的;論文同時檢視了寂護如何透過對「生果作用」的批判,來建立「無作用」的理論。此外,她簡要地探討佛教哲學中「無作用」概念的歷史,其顯示出寂護清楚地闡明了此觀點,並提供詳細的論述。

安迪·羅特曼博士史密斯學院

在過去 25 年里,安迪·羅特曼博士(Dr. Andy Rotman)從事有關南亞敘事、圖像和市場的作用及其宗教、社會和政治功能的文本和民族志研究。這種關注在他對早期印度佛教、南亞媒體和北印度集市的現代經濟的研究中顯而易見。他目前擔任史密斯學院宗教、佛教研究和南亞研究教授。 「榮獲這個獎項令我格外欣喜。我為這部作品確確實實耕耘了數十年,我很高興得到認可。」羅特曼博士目前在印度旅行,為下一項計劃蒐集資料。

克里斯托弗‧瓊斯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

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的克里斯托弗‧瓊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論文「論印度佛學如來藏文獻中阿特曼的使用與爭議(The use of,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erm ātman in the Indian Buddhist tathāgatagarbha literature)」而被欽哲基金會論文獎委員會選中。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茅宇凡香港中文大學

根據評審委員薩爾吉(Saerji)教授的說法,「此論文包括了清晰的闡釋、深入的分析和翻譯注釋,並確實對於我們在後印度佛教哲學的理解方面有其貢獻。」此論文著重在兩份文本:妙護(Śubhagupta)所寫的《成立外部對象論》(Bāhyārthasiddhikārikā),以及寂護大師(Shāntarakshita)和其弟子蓮花戒論師(Kamalaśīla)所論著的《攝真實論疏》(Tattvasaṃgrahapañjikā)的《考察外部對象品》(Bahirarthaparīkṣā)。

約翰‧康諦與鄔史敦‧費勒契蓮師翻譯小組

約翰與鄔史敦是總部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 「蓮師翻譯小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兩位創始人。 該翻譯小組將重要的藏傳佛教經典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以其清晰準確的文學風格贏得了卓越的聲譽。 約翰與鄔史敦分別作為一名醫生和一名前本篤會修道士,在成為備受尊敬的翻譯家方面走過了一段豐富多彩的道路。「蓮師翻譯小組」的翻譯作品包括《龍樹菩薩致友人書》、《功德寶藏論》、《成佛之道 -- 殊勝證悟道前行法》、《證悟者的心要寶藏》、《伊喜措嘉佛母傳》,以及幾乎每個藏傳佛教徒都讀過的兩本書:《入菩提行論》與《普賢上師言教》。 「他們的翻譯之所以如此特別,是因為約翰與鄔史敦首先是修行者,其次才是譯者,」欽哲基金會執行董事陳季佩說。

安妮·麦克唐纳博士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與思想史研究所,奧地利維也納

2016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頒給安妮·麥克唐納博士,她翻譯月稱論師《淨明句論》(Prasannapada) 的第一章,並收放在她的新書《明晰之語》(In Clear Words) 當中。 麥克唐納博士是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與思想史研究所的研究員。 她的主要關注點是中觀思想在印度和西藏的發展。她根據新近出土的相關手稿對月稱的《淨明句論》和《入中論》進行研究。 麥克唐納博士在維也納報紙 Der Standard上的一篇文章中說道:「雖然書名提到了『明晰』,但整本書翻譯起來卻很不容易。」《淨明句論》由七世紀的學者月稱論師以梵文寫成,是針對龍樹菩薩《中論》而撰寫的釋論。 「在此我想誠摯地感謝欽哲基金會遴選我的書,作為『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的得獎作品……,我很確定月稱論師,也就是我所翻譯文獻的原作者,他是七世紀的人,如果他今天仍在,也會非常高興他的作品能被如此卓越的基金會所認可,甚至也獲得身兼欽哲基金會傑出創辦人及主席的宗薩欽哲仁波切所稱頌。宗薩欽哲仁波切在西藏傳統中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現;文殊菩薩是一位與般若智慧灼見相關的菩薩,而月稱也在其作品中一再提及並贊頌文殊菩薩。」

大衛·希金斯博士洛桑大學

大衛·希金斯博士因其論文「藏傳大圓滿法之哲學基礎:探究分別心和本初智的差異(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Dzogchen i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ualistic Mind and Primordial Knowing)」而榮獲欽哲基金會2014-15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 希金斯博士在2012年於洛桑大學進修博士班,他在湯姆·迪勒曼斯(Tom Tillemans)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關於藏傳大圓滿法哲學基礎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在2013年由維也納大學的「維也納藏學與佛教研究」系列叢書出版。阿普爾頓博士表示:「希金斯博士的論文,是對於西藏寧瑪派的傳布與理解之精湛分析暨回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於大圓滿此一至為重要的哲學與解脫論主題的重新詮釋。」

詹斯·威爾漢·伯格藍博士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系

詹斯·威爾漢·伯格藍博士因其論文「《諍事》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律法決議程序(A Study of the Adhikaranavastu: Legal Settlement Procedures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Vinaya)」而榮獲欽哲基金會 2014-15 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伯格藍博士在奧斯陸大學獲得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的博士學位。他於奧斯陸大學教授梵文,同時也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他是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文學系的學士 (文化與社會科學領域,主修宗教研究),以及該系的亞非研究碩士 (專長梵文)。

法光法師

法光法師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以其中英文著作、開示、教學和講座而聞名。除了在斯里蘭卡的長期佛法事業外,他也曾在印度、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歐洲等地講學。2013年於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佛學研究中心和法鼓佛教學院合辦的「阿毘達磨國際研討會」上,法師發表了「眾賢(僧伽跋陀羅)對理解阿毘達磨之貢獻」的演說。 法師194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有時亦被稱為「吉隆坡法光」或「KL Dhammajoti」。他依上座部傳統出家為僧,在斯里蘭卡的凱拉尼亞大學(Kelaniya University)求學。1970年,他以研究悟入(Skandhila)的《入阿毘達磨論》獲得碩士學位;1990年,再以研究各種中文版本《法句經》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法師特別專注研究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教法,他針對此研究課題的著作已經再版三次。法師同時研究巴利文的上座部傳承,並鼓勵有關巴利文上座部與其他傳承的比較研究。移居香港後,他保持與斯里蘭卡的交流,並持續邀請知名的斯里蘭卡學者共同培育新一代佛教學者。

馬克·布魯姆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馬克‧布魯姆(Mark Blum)教授是2015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得主。布魯姆教授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暨文化學系,擔任日本佛教伊藤真乘特聘教席。他翻譯了曇無讖於公元五世紀所譯漢文版《大般涅槃經》的前十卷(第一冊),這是這部闡述佛性(如來藏)的重要佛經的首部英文譯本。 彼得‧史基林教授指出這部經文的重要性,他說:「《涅槃經》是一部百科全書,它針對印度佛教徒在探索新的思想時面臨的關鍵問題,以傳統的經文、佛陀生平的論述、佛說本生經和佛教的譬喻文學,去編寫出形而上學的對話。佛陀、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薩、迦葉尊者都是透過譬喻和辯論的方式進行討論,探索解脫的動力。」

趙東明博士臺灣大學

趙東明的論文旨在研究《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中的「轉依」理論。根據《成唯識論》的說法,「轉依」有四種義別,即:「能轉道」、「所轉依」、「所轉捨」、「所轉得」。該論文特別將焦點放在「轉依」四義中「所轉依」的「所依」與「能轉道」之「無分別智」這二部份。並以護法「心、心所」認識論的「四分」說(「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為問題意識,切入探究其間的關係。 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劉國威教授說,「趙博士的論文對中國唯識派的思想提供了深度的哲學分析。」 另外一名評審委員北京大學的薩尔吉教授指出,趙博士的論文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具有深度的原著分析和具說服力的辯論。令人增加了對中印佛學的理解。」

馬克•西德里茨教授和桂紹隆教授

馬克·西德里茨教授和桂Shōryū Katsura教授於7月在維也納大學舉行的國際佛學研究協會第十七屆大會上榮獲2014年傑出翻譯獎。 欽哲基金會研究員、脆弱棕櫚葉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 Peter Skilling 教授向 Katsura 和 Siderits 頒發了獎項,表彰他們對龍樹菩薩 (Nāgārjuna) 的《Mūlamadhyyamakakārikā》的新譯本。

長老菩提比丘紐約卡梅爾莊嚴寺

2013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頒給長老菩提比丘 (Venerable Bhikkhu Bodhi),以表彰其著作:《佛陀的數字經論:阿古塔羅尼柯耶譯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由波士頓的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發行,2012年)。 長老菩提比丘是紐約卡梅爾(Carmel) 莊嚴寺的住持。「Aṅguttara Nikāya」為南傳佛教中的「增支部尼柯耶」(漢譯「增壹阿含經」),意為「以數字上增的方式所匯編的佛陀言教集」,是巴利文「大藏經」四部基礎經典中第二長的,也是許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響力的教義的寶庫。欽哲基金會希望借此獎項,不僅表彰《數字經論》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於將佛陀的教義傳播給更廣泛的英語受眾。他還翻譯了份量更多的《相應部尼柯耶》(2000年),以及他和髻智比丘(Bhikkhu Ñāṇamoli) 聯合翻譯的《中部尼柯耶》(1995年) 。當今沒有任何一位學者,對於把大量的佛經翻譯成現代語言,有如此大的貢獻。菩提比丘獲得傑出翻譯獎是實至名歸。

彼得‧史其林教授曼谷法國亞洲研究學院

彼得‧史其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學者、歷史學家、研究員、翻譯家、詩人和講師,其學科範圍廣泛,從歷史和哲學到佛教藝術、考古學、銘文研究和相關領域。 目前,他是位於曼谷的法國亞洲研究學院的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歷史、東南亞巴利語歷史、佛教尼僧團歷史、南亞和東南亞考古學和文學。 他的研究以多種語言進行,包括英語、法語、藏語、巴利語、梵語和泰語。 他擔任「貝葉基金會」(the 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會長一職,該基金會是一個支持東南亞佛教文獻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組織,保存了大量以巴利文和其他東南亞語文寫成的貝葉手稿。 史其林教授自2007年起即擔任欽哲基金會之顧問,對於基金會的成長走向,尤其是關於學術研究、獎學金和翻譯計劃方面,提供了睿智的建議與方針。他也協助創始欽哲基金會的許多計劃,包括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研究獎、卓越翻譯獎,以及目前正在籌備階段的最佳論文獎。 史其林教授的著作包括:「摩訶經:佛陀的偉大教言 (Mahasutras: the Great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西昌寺」及「小乘佛教何以為小乘佛教? (How Theravada is Theravada?)」

托德·劉易斯教授和蘇巴納·曼·圖拉達爾教授美国聖十字學院、尼泊爾巴薩學院

美國聖十字學院(Holy Cross University,位於馬薩諸塞州伍徹斯特)的托德·劉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爾巴薩學院的蘇巴納·曼·圖拉達(Subarna Man Tuladar)教授因翻譯了尼泊爾著名文學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用尼瓦爾語撰寫的《善逝史詩: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爾史詩》〈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年)而榮獲首屆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 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為他們頒獎。《善逝史詩》以十九首尼瓦爾詩篇講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學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因用母語發表一首詩而被判五年徒刑,並在出獄後完成了該作品的大部分內容。 該書最初於1949年在加爾各答出版。 除了詩歌本身清晰優雅的翻譯外,這本書還提供了有關文本的文學、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信息。 翻譯成英文後的詩歌不僅是瞭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也是一種審美體驗,可以讓讀者加深對佛陀一生的理解。 譯本的精神符合詩人的要求,他在1982年去世前不久表達了他的願望,即這首詩「用英語讀得好,以便讀者能夠理解原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