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阿育王

一幅水彩畫,描繪了一位戴著白色頭巾、戴著珠寶和金箍耳環的印度貴族。

宗薩欽哲仁波切 撰

無庸置疑的,佛教過去的昌盛,需歸因於那些勇於超越物質生活,追求生命真義的追隨者。但我們也不該忘記:它亦同時歸功於那些瞭解這種追尋的價值,並給予援助的國家與人們。甚至有些偉大的國王和軍人捨棄了世俗的野心,轉而致力護持佛法。而這些就是欽哲基金會所希望追隨的道路。

佛教曾歷經許多黃金時期 – 印度阿育王的孔雀王朝(西元前三世紀)、中國的唐朝(八世紀)、日本的天台宗時期(九世紀) 、元朝忽必烈時期(十二世紀),以及被入侵前的西藏。在這些時期,佛教深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正如同今日人們崇拜常春藤盟校的畢業生、好萊塢明星以及足球選手;當時社會大眾對於那些矢志出離的僧眾極為尊崇。因為他們明白致力追求證悟之重要性。

今日在少數僅存的一些地區,像是不丹、泰國,我們仍舊可以看到人們對於追尋證悟的人仍保有同等的尊崇。一個出家人可以決定進行閉關九年,而無須太過憂心。佛法弟子亦可輕易進入寺院或佛學院研習,不論他想要修習多久,都是被允許的。在這些地方,布施乃是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佛教過去一直是以這種方式延續著。但除了以上少數諸例,現代社會已然喪失了這種習慣。

佛教已傳至西方,並且日益昌盛,但護持靈性追求的體制仍極度缺乏。人們只有在購買了嶄新的蘋果電腦、出外渡假、扣除了健身俱樂部的會員費之後,才捐出口袋裡剩下的零錢。相對的,許多西方弟子發現要找個閉關和出離的地方很困難,因為他們得持續不斷地靠自己去解決物質上所需。他們也缺少像佛學院、寺院等可以輕易獲得法教的地方。他們必須靠自己之力去尋求,甚至遠至尼泊爾或印度以求學習語言和經典,才能如願。

若我們真心的想要延續佛教的傳統,若我們真心的想將佛教在西方“建立”起來,那我們就必須預先考慮到下一個世代。這意味著創建永續性組織來培育佛法修持,並讓任何對佛法有興趣的人都能如願。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坐等美國或法國那一天會變成一個佛教國家。在阿育王的時代,他興建了許多佛龕與寺院,把佛陀的教示鐫刻在岩石和柱子上,並派遣傳教士遠至希臘、埃及等國家。他的親生兒子,出家為僧,並將佛教傳至斯里蘭卡,直到今日,佛教仍是斯里蘭卡主要的宗教。因此,我們從小處著手,例如出版經典、在法國資助三年的閉關、為印度和不丹的七百多位出家僧眾提供食物與住處。欽哲基金會的整體目的,就在於去創造出一個能夠護持人們持續的研習且修持佛法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