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達多給孤獨長者

一幅畫中,兩個人面對面交談,幾個人在地上撒金幣。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布施是很普遍的事;其中有位布施者,其善行更是超越於眾人之上。由於他的無私與慷慨布施,人們便尊稱這位成功的婆羅門商人須達多(Sudatta),為「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意即 「舉世無比的施主」。

須達多和他的妻子普娜拉卡娜(Punnalakkhana),以及三個孩子住在舍衛國(Sravasti)。舍衛國是佛陀住世的時候,恆河平原上最大的城市。有一次須達多例行到王舍城進行商務,正好接觸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聽受之後他立刻皈依佛陀為他的導師,並於佛陀足下頂禮。他以俗人禮法的方式,趨前請問世尊是否睡得安穩,世尊親切 地回答他:

婆羅門涅槃 是則常安樂

愛欲所不染 解脫永無餘

斷一切希望 調伏心熾燃

心得寂止息 止息安穩眠

此時須達多立刻生起了虔誠恭敬心,但心裡也同時受到難以抉擇的折磨。他是否也該出家?斬斷所有執著,放棄世俗生活,跟著佛陀修行?—— 那他對事業的責任,以及對家人的愛,又該怎麼辦呢?他因此事向佛陀求教,佛陀表示他應該仍然維持在家人與商人的身份,但是要放下對世法的執著;維持著以往的生活方式,但一切依據佛法而行。

須達多邀請佛陀到舍衛國,並且開始找尋合適的地方興建佛寺。而當地最優美的地方,是舍衛國波斯匿王的祇陀太子(Prince Jeta)所擁有的一座林園。祇陀太子想測試須達多,便對須達多說:只要你能將整片林園用金幣舖滿,我就同意把林園賣給你。滿懷著虔誠心、耐心和決心,須達多終於依太子的要求將林園舖滿了金幣,後來又毫無私心地將新建的林園以太子為名,稱之為「祇園精舍」(Jetavana Vihara)。他進而在祇園中為佛陀和弟子們興建莊嚴的道場,其中包括七層宮殿式建築、寺院、禪堂、蒼翠繁茂的花園,蓮花池和步道。其後的二十五年間,佛陀和他的弟子在印度雨季時都會停留在舍衛國,佛陀於此處教導了弟子三藏十二部經。此外,祇園亦是最早僧團戒律頒布之所;也是在此處,佛陀講授了金剛經。

當佛陀住在祇園的時候,須達多和其他弟子每天都到精舍去。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最大的功德主,而期望佛陀給予自己特殊的待遇。他總是默默地供養僧伽們食物、衣、缽、藥品,並將他布施的行為擴及村民。他毫無疑問地接受佛陀教法;但當談到某些主題時,佛陀亦會從須達多世間法的角度來討論,並且運用這些例子做為教授的方法。佛陀給予須達多許多有關財富和布施的重要教法。佛陀說一家之主有四種快樂︰擁有權的快樂、分享財富的快樂、無債的快樂、以及無過失的快樂。

佛陀說在家人是可以祈求長壽、美貌、快樂、名聲和投生天界,但這一切並非僅靠祈禱或受戒就能夠達到。佛陀解釋說,只有對三寶有完全的信心,圓滿了善行、布施與智慧,才能真正地帶來這些珍貴而美好的獎勵。

透過佛陀的加持與教導,以及須達多自己的善業與功德,須達多獲得初地的證悟,並以給孤獨長者之名而聞名。從不宣傳佈教或企圖吸引眾人目光的他,卻仍影響了身邊所有的人。他的奉獻與生命榜樣鼓舞了無數學子立志追隨佛法。他過世時,有尊者阿難及舍利弗守護其側,並投生至兜率天。

宗薩欽哲仁波切 寫於2004年春季

今年藏曆新年期間 (2004年2月),宗薩欽哲仁波切帶領一群朋友及弟子前往舍衛國朝聖。雖然雄偉的宮殿已因歲月的侵蝕而傾圮,美麗的阿難陀菩提樹依然在祇園中矗立。據說這棵聖樹的樹苖,是由摩訶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取自斯里蘭卡阿奴拉達布拉古城中的菩提樹;而古城中這棵樹的樹苖,則是來自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處的那棵菩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