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喜瑪拉雅學者赴美國深造學習的故事
培訓佛法教師
從那洛巴大學學成歸來的澤仁和吉美
2020年1月,堪布普布澤仁和堪布吉美洛卓開始了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波德市那洛巴大學的英語和佛學課程的學習。他們是在欽哲基金會的佛教學者英語培訓計畫贊助下,首批赴美深造的來自喜馬拉雅地區的兩位學者。2021年7月,澤仁和吉美回到印度後躍躍欲試,希望應用自己在那洛巴大學所學到的新式教學方法。澤仁在印度北部的宗薩欽哲確吉羅卓佛學院、而吉美則在相距不遠的札西炯康巴葛寺,教導比他們更年輕的學僧。
佛教學者英語培訓計畫始於2016年,旨在為堪布和洛本們裝備好在西方教授佛法和翻譯佛典所需的語言技能(堪布和洛本的稱號代表藏傳佛教的高等學術頭銜)。計畫的甄選準則視乎申請人在其本寺擔任導師和學者的績效,及其基本英語水平。在獲得於美國進行沉浸式課程的機會前,被取錄的僧侶們須先在印度接受密集的語言訓練,以確保有足夠的理解和交流能力去應付嚴格的學術要求。到目前為止,共有四位學者獲得了此項沉浸式課程奬學金。
在課堂以外,澤仁喜歡遠足、騎單車和烹調咖哩款待新朋友。同學間的非正式互動,讓澤仁體會到在現今的西方,人們在個人和社交層面所面對的挑戰。
澤仁表示:「我在海外的經歷增進了我的理解,無論是對人類的真實痛苦,包括如因情緒失衡、悲傷、寂寞、抑鬱等波動引起的現代心理疾病,或是以何方式對應這些問題為人們呈現佛法等。」 他發現有不同的方式去趨近和傳達佛法,並且對如何結合佛法和社會參予, 也獲得了一些洞見。他更了解到,依據人們的自身經驗、世界觀、需要和能力的方式去安排適當的教法非常重要。
回到炯達拉之後,澤仁不再依據理論,而是按照個人經驗去設計課堂,而且教學內容也取材自當代問題。他讓學生參與對話,結合簡短的禪修,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儘管他對可以在課程中實施的其他教學風格和方法有許多其他想法,但實際上他認為沒有必要對寺院的基本教育結構進行重大改變。
吉美覺得他在那洛巴大學的日子,無論在課堂內外都吸收了西方文化。他說:「我的西方經驗影響了我的教學風格,我所接觸到的教學方法生動、奧妙,以親切的方式令學生們投入學習,連如何解決日常生活面對的問題都被納入到對證悟的追求之中。自從回到札西炯,我已慢慢嘗試引入一些現代經驗式的學習風格,又鼓勵老師備課時製作分發給學生的課堂筆記和視覺輔助材料,不要只是依賴死記硬背。」
就讀於維吉尼亞大學的洛卓和巴丹
在2022年初,來自位於北印度比爾帝茹薩迦佛學院的洛本洛卓拉桑,以及來自印度德拉敦的薩迦學院的洛本敦竹巴丹獲得奬學金入讀維吉尼亞大學。基於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兩人在最初的三個月甚少有機會上面授課或與同學交流,因此首年的助學金被延長到2023年7月。逗留的時間長了,兩位僧侶亦有了更多機會接觸更多不同大學以外的人和社區,包括在郊區、工廠以至服務業工作的人。
「巴丹和洛卓透過接觸其他不同的生活方式,認識到一些另類的參考框架,這些將有助於他們日後實踐領導和教育任務。」 維吉尼亞大學藏學中心和不丹計畫副主任雅莉安‧麥姬說,「同時,與對佛教完無興趣的美國人互動也可能是很有用的經驗。若他們的事業發展讓他們日後在美國生活和教學,那麼盡量廣泛接觸各類會問許多不同問題、或對佛教帶著各種誤解的人,可能是有用的練習。」
剛到埗不久,兩位僧侶隨即報讀維吉尼亞大學美國語言及文化中心的英語課程。他們也參加了稱為「VISAS」的免費會話交流活動,和預先配對好、來自不同國家和社會層面的人交談。「組織者會為我們預備各式各樣的話題,當中甚多都是我們首次接觸、在寺院並不流行的。」巴丹說,「例如,世界各地的不同婚禮文化,以及性別平權等見地。這些額外的交流活動令我認識到許多關於不同背境、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和信仰的事情。」
第一個學期, 洛卓報讀了三門佛教哲學課程——藏傳佛教入門、佛教哲學入門和佛教在美國。這些課程幫助他將現代教育學融入教學工作當中。這年秋天,他把焦點改放在現代佛教學者和西方哲學家的著作上,並思維著如何把這些觀點套用到教學上。另外,他也在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洛卓說:「我一直銘記著尊貴的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忠告——我們要熟習多元文化。維吉尼亞大學是學習駕馭這些技能的最佳場所。」 他計劃利用延長了的居留時間去磨練這些技巧,並且加強翻譯的能力,讓自己日後能夠服務於「八萬四千·佛典傳譯」的工作。
巴丹選讀的課程和洛卓一樣。「我從這些課程學到了一些可以在不同領域教導佛法時應用的新思維和技巧。此外,我也有很多機會和許多同學討論不同的課題,令我增進了對他們在宗教、生命意義等命題的理解。」 ,巴丹說道。
洛卓和巴丹參與了尼瑪‧開普(即貝瑪康卓)主持的關於佛教宗教師(Buddhist chaplaincy)的討論,而當時她是個佛教哲學博士生。「我從她那裡學到了關於針對創傷的方法、二次創傷、如何聆聽當事人覆述痛苦的經歷、積極聆聽,以及關於虐待案例等等的課題。我發現在西方,虐待是個大題目,且分類繁多,而對於成為佛教宗教師的訓練,這些都是必修的課題。」 巴丹說。他熱切期待將他對美國文化、西方思維、現代人的思想方式以及佛教宗教師訓練等學習成果在西方弘法事業上派上用場。
我們拭目以待,澤仁、吉美、洛卓和巴丹能夠學以致用,把他們在課程中獲得的語言技巧、文化知識以及教學方法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