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ly is a KF Country Representative. She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sanghas, organising KF-related events, promoting KF activities, and helping the local Dharma community.
Lily lives in Vancouver with her three young children. She is a very energetic mom and has rich experien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working with young kids. The whole family enjoys participating in different spor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and travelling to meet different people and places.
As one of the KF County Representatives for Canada, Cathy Wen handles general enquires from local potential and existing sponsors and donors. She shares information regarding KF and its activities, looks after local donor-related work, and participates in KF activities during public teachings.
Cathy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with an MBA degree. She has over 30 year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serving thre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various leadership roles. Her post-corporate career in the executive coaching field helped her gained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people’s sufferings of all kinds, despite their titles and achievements. Coupled with her own experience, this understanding motivates her in pursuing the path of Buddhadharma. She uses what she has learned from Rinpoche to help her clients and friends.
I met Rinpoche at the teaching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in 2007. Since then, my life has changed profoundly.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erve Rinpoche and the Dharma through Khyentse Foundation. I am committed to fulfilling my role as a country representative with dedication and right intention.
Eyal reviews applications to the Scholarship Review Committee. His responsibility is to read scholarship applications and to dig into their details, then to evaluate and give feedback on their quali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the vision of KF.
Eyal was born and raised in Israel. As part of a few years of compulsory army service, he trained as a paramedic and served in both civil and army settings. He received a BA and studied for one year toward an MA in psychology, and took a few courses in Buddhist Studies at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n 2022-23, he worked for the Buddhist Studies department, which is funded by KF, and helped to organiz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topics such as Abhidharma and Tibetan Buddhism.
After a few years of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Hatha Yoga, I was fortunate to meet Rinpoche in Bodhgaya during the Siddhartha’s Intent festival in 2018. Since the end of the COVID pandemic I have spent most of my time in India and Nepal. These days I enthusiastically study Tibeta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in Kathmandu.
Lori reviews Individual Practice Grants and Buddhist Studies Scholarship applications from monastics and lay people.
She has worked as an educator with students from preschool through grade 12, and also as a nurse in women’s health care.
I was a student of 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 from 1978 until his death in 1986. I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be introduced to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by my son Harry.
Diego is responsible for making sure that Khyentse Foundation’s technology tools are reliable, secure, and optimized for operational efficiency. Within the Tech Mandala, he consistently seeks effective alternatives for website hosting, identifies cybersecurity risks, updates tools, assists with database queries, and provides tech support on request.
Diego holds a BA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n MSc in System Engineering. He comes from a family that likes dismantling and remounting things, from portable FM radios to cloud computing. He has experience with railway systems, energy, banking and payment, investment portfolio robots, and analytics for smart cities. He enjoys gardening as well as experimenting with new tech. He currently lives in Brazil.
Sonam feels honored and grateful to join the Khyentse Foundation board of directors. She is committed to doing her best to help in this important role, and she looks forward to supporting the foundation’s mission to promote Buddhist study and practice around the world in any way she can.
Sonam is a civil servant in Bhutan, and most of her knowledge comes from her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long with serving on the Khyentse Foundation board of directors, she is also a board member for Jamyang Khyenpa, an organization under Bhutan’s Commission fo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2015, I met Rinpoch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at moment changed everything. That year marked a major turning point for me, and from then on, my life took a different path. I feel incredibly grateful for his guidance, his teachings, his blessings, and simply for his presence in our lives. My hope is to serve him well and to be the kind of student worthy of such an incredible teacher, doing whatever I can to support his vision. Having this chance in life feels like a true blessing, and I cherish it deeply.
Maya joined KF in 2024 a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Maya is proud to be a third generation buddhist, and grew up between Colorado and India. She has a BA in art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studies from Middlebury College in Vermont. She’s honored to work at Khyentse Foundation and to be a part of such an incredible organization and team.
Sean is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n the Scholarships Committee, he helps review applications twice a year.
Sean has spent his career working in corporate turnarounds and rescue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corporate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in underperforming companies. His current interests are in the impac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organizations and what Buddhadharma can contribute to AI research. He has a B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He is an active member of the 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 (YPO); he recently founded the Straits Tigers Chapter.
I picked up Rinpoche’s book Not For Happiness, curious about why anyone would try to sell a book with that title. I read it slowly while hiking the Shikoku Henro Buddhist pilgrimage route in Japan, and it sustained me through typhoon rainfall, steep mountain passes, and blistered feet. I am immensel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support Rinpoche’s projects and plans.
In early 2015, my family settle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On the morning of July 19 , a friend from Beijing told me that Rinpoche was giving a talk in Berkeley that very day. When I rushed into the hall at the last moment, Rinpoche was se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tage. The theme of his talk was “Is There Buddhism Without Rebirth?” I couldn’t tell if my face was sweaty or teary. Three months later, I had taken the three refuges and stepped onto the Bodhisattva path.
2014年某一傍晚,我被台风困在上海机场,无聊之际走进一家书店。在一堆自我励志书中发现一本《正见》。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让我醍醐灌顶。我阅遍此书,飞机已到深圳上空等待降落。面对繁星点缀清澈天空,我许下一愿立下一誓。愿此生让我偶遇仁波切,当面请教我的疑问:轮回如何产生?受我母亲的影响,我是一个所谓的信佛者 对于轮回和无明起源疑虑而拒绝皈依佛法。不像仁波切的许多追随者,我不愿刻意前往不丹或印度追遇仁波切。2015年初,我家搬至加州伯克利紧邻校园。7月19日一早远在北京的朋友电话告之仁波切在伯克利。最后时刻我冲进大厅时,仁波切座在舞台中央 。看着屏幕上演讲主题:没有来生的佛教存在吗?我分不清满脸是汗还是泪。三个月后我受了三皈,开始了我的菩萨之誓。
2023年,協同貝諾慈善佛法基金會的對等基金,共同資助了白玉–欽哲佛教文獻研究教席。
於2013年贊助成立布達佩斯佛學研究中心,作為佛教研究和統籌相關事宜的中心。
自2020年起贊助愛丁堡大學佛學研究課程。
Frances joined Khyentse Foundation’s Communications Team as English editor and writer in 2022 and now serves as managing editor. As well as overseeing the publication schedule and managing workflows, she writes and edits most of the team’s English-language articles and announcements, and coordinates and edits the annual report. She also checks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and maintains the team’s editorial style guide.
Frances has a BA in Languag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York and an MA in Archaeology (Buddhist Art of Dunhuang; Aspects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Ceramics) from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Her first editorial role was for New World Press in Beijing. She has since served as managing editor of the Buddhistdoor Global website and the Asian art magazine Orientations, both based in Hong Kong. She has also edited Chinese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s for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rt Museum, as well as for private collectors.
I first met the dharma in 1982 and began a regular practice after encountering the Nyingma tradition in 1998. As well as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my teachers have included Thinley Norbu Rinpoche, Chagdud Tulku Rinpoche, and Tsoknyi Rinpoche. I was fortunate to complete a 3-year retreat under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s guidance in 2012.
作為欽哲基金會代表,素卿負責於台灣說明基金會各項計畫的進展、願景,以及捐款方式。此外,負責聯繫基金會與台大及政大設立的訪問學者和獎學金項目。
恰度康卓是中道學校的董事會成員。她發願和諾亞瓊斯一起合作,用中道學校所開發的學習模塊來培養兒童的佛教理念與佛教價值觀——將這項實踐首先以兒童夏令營的形式在巴西康卓林/恰度寺落地實施,然後再复制推廣到在南美洲的其他佛教中心。康卓在佛教中心四十多年的生活經驗,使她能完全適應和融入佛教社區的傳承與維護。作為欽哲基金會的顧問,康卓渴望不僅隨喜這些影響深遠的教育計畫,並成為這些計畫的知情者和強有力的支持者。
恰度康卓在德克薩斯州和康涅狄格州長大。她曾作為和平軍的一員在非洲塞拉利昂一所鄉村小學任教兩年。她也曾擔任劍橋諮詢公司的研究員,並在波士頓和紐約工作了七年。之後擔任包括《紐約客》、《哈潑斯》和《奧杜邦》在內的各種雜誌的事實核查員。她用作為自由撰稿人所掙來的錢買了一張去亞洲的機票,從此開始了她的佛教之旅。 1978年3月她在尼泊爾遇到了恰度祖古,並於18個月後與他在加利福尼亞結婚。在仁波切的僧團中,她曾擔任廚師、管家和活動組織者,後來也擔任蓮師出版社的執行編輯。恰度祖古1997年為她舉行儀式,任命她為喇嘛。她在世界各地旅行和教授破瓦法。自2002年恰度祖古圓寂後,她一直擔任南美恰度中心的靈性導師。她居住在巴西南部的康卓林。
自2002年以來,Ivy一直擔任欽哲基金會的戰略顧問,幫助建立了欽哲基金會的執行委員會架構,並根據需要為執行董事陳季佩女士提供諮詢。她是圓滿法藏計劃的戰略指導和團隊成員,自84000成立以來,她也一直擔任類似的角色。她是84000的董事會成員,也是執行委員會的成員,負責規劃和組織發展。
Ivy在國際業務和組織發展方面擁有30多年的豐富經驗。她的專業背景包括曾擔任高科技、生物技術、戰略諮詢和財務諮詢等領域的人力資源副總裁。她曾在Genentech,、AIG、Madge Networks 和 Landor Associates 等全球性行業領導者的公司任職,並擔任副總裁職位。此外,她也擁有為營利性和非營利組織提供諮詢的豐富經驗。 Ivy是Visionlinc的創始人兼總裁,該公司致力於聯結組織的願景、戰略和人才。她是首席執行官及其團隊的戰略規劃師和執行教練,通過激發創新文化和優化人效實踐以實現組織使命。在與高管的合作中,Ivy專注於通過深入探尋、自我發現與體驗式實踐的方式,來幫助企業高管提升能力與信心。她深信人們與生俱來的潛力,以及通過革新行為產生非凡成果的可能性。她的教練重點是將高管的影響與領導力同業務願景和結果聯繫起來。她的專長包括戰略願景和規劃、領導和管理高績效團隊、以及將快樂和意義融入到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她曾被《財富》雜誌和CNBC報導。她曾在包括世界事務理事會、身心覺知項目和論壇 21在內的多個董事會任職。
我已經慢慢意識到將藝術創造力與精神實踐相結合的可能性。實際上,將這兩個元素結合起來幾乎是勢在必行的。
我在1992年認識宗薩欽哲仁波切。
2015年初,我家搬至加州伯克利緊鄰校園。 7月19日一早遠在北京的朋友電話告之仁波切在伯克利。最後時刻我衝進大廳時,仁波切座在舞台中央 。看著屏幕上演講主題:沒有來生的佛教存在嗎?我分不清滿臉是汗還是淚。三個月後我受了三皈,開始了我的菩薩之誓。
於2018設立欽哲根敦群培藏傳佛學研究教席。
比較宗教學系與亞洲研究學系於2021年新增藏傳佛教研究教席。
與大學佛學教育基金會於2017年聯合設立欽哲基金會藏傳佛學教席。
於2006年設立欽哲基金會藏傳佛學傑出教席。
特倫特·沃克 (Trent Walker) 是欽哲基金會學術發展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專注於向世界各地的大學提供資助並與其建立夥伴關係。 作為該委員會的一員,他還定期協助組織和主持古德曼佛學講座,為大眾引介在全球各地和欽哲基金會合作的佛學研究學者。
特倫特·沃克 (Trent Walker) 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東南亞研究助理教授和泰國上座部佛教教授。 在搬到安娜堡之前,他在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由欽哲基金會贊助)和斯坦福大學何氏佛學研究中心完成了博士後研究。 他於 2018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了佛教研究博士學位,專功東南亞佛教音樂、文學和手稿方面的研究,他的學術出版主要題材是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的佛教儀式、文學和思想史。
我深深欽佩欽哲基金會以不分教派的方式支持佛教的學術研究和修行。我對上座部傳統的長期沈浸塑造了我的視角。 在我十幾歲和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我在柬埔寨當了五個月的沙彌,並接受了幾年的高棉誦經技巧訓練。我很幸運能經常有機會在東南亞和美國參與表演相關儀式和文化活動。在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我特別關注的是那些能讓東南亞當地和海外僑胞社區更容易接觸到他們的佛教遺產的項目。
他的著作《問佛:二十五經選》,由宗薩欽哲仁波切作序,於2021年 8月由Wisdom Publications出版。第二本書《獻給艱難時期的佛語選集》包含 20 種藏文、梵文和巴利文的譯文。”
Sydney是學術發展委員會的研究主任。她與學術環境中的準受助人建立關係,以收集委員會需要的信息,以便對提交的資助申請做出正確的決定。作為委員會成員,她負責評估各個申請提案的利弊,這些提案包括要求建立佛教研究中心、為學者創建資源以用於開發支持博士後和研究生的計劃等等。她積極參與實現仁波切護持西方和其他國家發展佛教學術研究的願景。
Sydney有著不同尋常地豐富的經歷。她的第一份職業是護士,隨後在英國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其後不久又獲得了臨床社會工作者的學歷和認證。她在 55 歲時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社會工作博士學位,並在一家大型全球諮詢公司從事領導力培訓工作。這一角色使她能夠與她的丈夫克里斯一起開發一門領導力課程,專門培訓仁波切的僧侶、堪布和領袖以及一群年輕的西藏和不丹祖古的領導力。
我曾跟隨一位不太適合我的老師學習。所以當我聽聞到宗薩仁波切,便去聽他的開示,他一走進房間,我就知道他就是我的老師了。我對那個決定從未動搖過。就我的個人生活而言,我失去了一個孩子,他當時17 歲,我還在柏克萊讀書。而在同一時期,我的母親和父親也都去世了。失去至親令我強烈而痛苦地體驗到無常,而且死亡是真實的,它會毫無預兆的到來,我的這個身體將變成一具屍體。而我亦更能覺知到其他眾生的痛苦。
雅婷負責在所有欽哲基金會社交媒體平台上創建、制定戰略和發佈內容。她還幫助中文網站的中文翻譯和維護。作為捐助者關係團隊的一員,她負責管理捐助者數據庫並幫助維護與個人捐助者的關係。
雅婷出生於台灣,在加拿大溫哥華長大。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商業系畢業後,在北京、台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從事過不同的工作。她目前在香港擔任健康教練,致力於幫助人們實現健康目標。
我在2014年遇然在 Facebook 視頻發現了仁波切的教法。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對佛教產生了興趣,並對它的哲學在現代世界中的適用性感到驚訝。幾個月後,我有幸在台灣的佛頂尊勝佛母法會見到了仁波切,並成為了他的弟子。
於2011年成立欽哲藏傳佛教文獻研究中心。
聯合德國度母基金會於2020年在藏學和佛學研究系設立佛學永久教席。
Deepak Thakur’s main role,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ant, is to work closely with Prashant Varma of Siddhartha’s Intent Society India (SISI), Uma Pitta of Khyentse Foundation India (KF), Pema Wangchuk in New Delhi, Dzongsar Khyentse Chökyi Lodrö Institute (DKCLI), and any other work that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may assign to him. He is involved in advising and documentation for projects such as Rinpoche’s trust for property in Bir, for SISI, and Deer Park Institute. He has also interfaced with local government regarding land use, and was deeply involved in Kanishka School document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ir principal.
Born in a village in H.P. in 1955, Depak studied in Bishop Cotton School, Shimla, from 1964 to 1973. He graduated with a B.A. (Hons) in Sociology from Hindu College, University of Delhi, in 1977 and earned an LL.B. degree from the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Delhi, in 1980. He continued in his litigation practice as well, serving an array of international clients, and became a private litigator in 2002. He has served as secretary to a number of Rinpoches, and acted in an advisory capacity for others. While continuing to assist with the formation of trust and associations for many Rinpoches, including Jamgon Kongtrul Rinpoche III, Kalu Rinpoche, Mingyur Rinpoche, and HH Sakya Trizin Rinpoche, he continues to address cases in the High Courts in Delhi and Shimla, H.P.
I met Rinpoche in Delhi in early 2004. In 2009-2011, Raji Ramanan and I helped to run a meditation centre for Rinpoche. I also assisted Raji in hosting a programme called “What the Panditas and Yogis of India Brought from/ Took to Tibet” in 2009. The speakers included Steven Goodman, John Dunne, Jake Dalton, and Gene Smith.
Meanwhile, I continued to assist in various legal matters relating to rights for Rinpoche’s writing and films.
身為巴西、烏拉圭和智利恰度寺(Chagdud Gonpa)的精神導師和欽哲基金會的顧問,恰度康卓(Chagdud Khadro)一直不知疲倦地致力於利益眾生的工作。為了表彰她對佛法的貢獻與承擔,欽哲基金會授予恰度康卓2024年度欽哲基金會終身成就獎。
康卓收到獲獎消息時正在中國的五台山朝聖。「我驚呆了,然後有點不知所措,回想著我的上師們、尤其是恰度仁波切(Chagdud Rinpoche,1930–2002)的加持,還有僧團的支持,完全是他們令一切成就成為可能」,康卓說:「我用了一整個下午來祈願,願我能夠光輝這個獎項的意旨。在這個滿溢著文殊菩薩悲心與智慧的地方收到這個消息,真是太吉祥了。對我來說,宗薩欽哲仁波切就是文殊菩薩,這讓我充滿信心和信任。」
特倫特·沃克是密歇根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的東南亞研究助理教授和泰國上座部佛教教授。作為東南亞佛教音樂、文學和寫本方面的專家,他發表了大量關於高棉語、老撾語、巴利語、泰語和越南語佛教文本和持誦修持的著作。自2005年以來,他一直進行柬埔寨佛教持誦訓練,經常在寺院、閉關中心和大學發表演講。
直至涅槃時:來自柬埔寨的佛教之歌(Until Nirvana’s Time: Buddhist Songs from Cambodia)——首部譯成英文的傳統高棉佛教詩歌集——翻譯了45首高棉法頌,這些頌歌以高昂的旋律啓發了一代又一代的柬埔寨佛教社群。這本書以16世紀至20世紀的詩歌為重點,立足於作者對柬埔寨口頭與書面傳統的15年深入研究。這些詩歌至今仍然在日常祈禱或通宵儀式中吟誦。其中的許多文本是由譯者從盒式磁帶或樹皮紙寫本中抄錄下來,首次以印刷的形式呈現於這部合集中。和譯文一起呈現的論文與注釋,將這些當地區域性的創作置於一個更廣博的佛教背景下進行研究。
由五人組成的欽哲基金會翻譯獎評選委員會一致通過了委員會成員娜塔莉亞·古美(Natalie Gummer)教授對於《直至涅槃時》的年度獎項提名。關於這個提名,古美博士寫道:「《直至涅槃時》是一部開創性的譯著,它不僅首次以英文廣泛呈現了柬埔寨佛教文學中扣人心弦的一面,亦從創作和運用的角度,展現了這些詩歌的聲樂特性,並為它們的佛教背景和儀式持誦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信息。特倫特·沃克為旨在捕捉表演性文本力量的譯著設定了一個新標準。」
這本書是 2023 年一月欽哲基金會古德曼佛學講座的主題。
施瑞的論文聚焦在成書於公元2-5世紀之間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所傳承的故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曾是古印度最具影響力的部派之一,它於公元13世紀在印度本土消亡。該部派的律藏(毘奈耶)卷帙浩繁,目前尚未有任何完整的西方語言譯本。通過運用敘事學與文獻學的方法論對這些故事進行分析並輔以物證,此論文旨在針對這些故事如何反映出該律藏編纂者/作者的歷史境遇提出了新的闡述。正如該論文所指出的,那些僧侶作者們一直都在與其他宗教團體進行對話,其中最主要的是婆羅門。這些故事中所反映的婆羅門並非真實的歷史存在,而是佛教對欲求往生上界和渴望男性繼承者的一群人的刻畫。
該論文不僅主要關注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一系列關於出生的故事,還利用了該律藏中的其餘部分,以及諸如阿毘達磨、阿含經等諸不同體裁的資料和其他部派的文獻。由於以宗教「他者」為題,這部論文也偶爾使用了非佛教的文獻,諸如所謂的婆羅門教法典與諸印度史詩等。
論文獎委員會評價說:「雅爾·施瑞的博士論文考察了特別是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關於釋迦種族(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的氏族)的敘事傳統的產生與轉變。施瑞認為,這些傳統可以被解讀為對諸多問題的不同理解——包括什麼是佛陀、佛陀與僧伽的關係、確立或支撐僧伽之權威的模式、在適用於人和佛時王族的主題與象征、婆羅門教作為一個重要的宗教『他者』與佛教的論爭關係及其合理性問題、作為文本成立之背景——尤其是西北印度貴霜王朝——的社會政治現實元素。」
委員會亦對該論文的下述方面印象深刻:作者對材料和主題的選取精當,並關涉到佛教部派史中幾個重要的問題。其中心論點論證嚴密,並且切實入理地關聯到在文獻學的學科邊界外、遠至人類學的一些明晰而又恰切的重要基本主題,例如權威、權力、與宗教他者的交涉等等。作者旁征博引並深入理解了大量最優質的二手學術研究資料,而且能夠對之加以有效利用。就方法論而言,其研究不僅展現出傑出的文獻學能力、對原文的充分把握與方法的善用,而且超越了文獻學而臻於跨學科研究的領域,特別是作者敏銳而有力地運用了藝術-歷史證據補充了文獻記錄。
瑪希敦大學人文學系系主任Pagorn Singsuriya副教授在他的推薦信內寫道:「永仁的論文是根據巴利文文本所作的甚具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它大大增進了人們對佛經的理解,同時也是首個針對特定巴利文文本所做的比較分析。這篇論文對於巴利文文學史、古文書學和倫理學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文獎委員會的結論可集中反映於下述評審摘錄中:「這篇文章建基於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絶對值得修訂後出版。作者對《彌蘭王問經》的暹羅文本傳統作出了原創性和細緻的分析,同呈現了這部經跨越東南亞、斯里蘭卡、印度和中國的廣泛語境。它不單是首個詳細描述了《彌蘭王問經》暹羅增廣本和巴利聖典協會羅馬字本之間截然不同之處的研究,同時還以真憑實據展現了暹羅增廣本是如何通過對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以寫本形式反映出的不同文本譜係進行融合而發展成形的。」
永仁和我們分享他的獲獎感受:「能夠成為本年度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的得主,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感恩。我衷心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彼得‧史基林教授,仰仗他的博學以及無私的奉獻,我才得以在東南亞佛教、寫本傳統和文本研究等縱橫交貫的領域中航行。對於他循循善誘鼓勵我做學術研究,我感激不已。我還要感謝我的另外兩位指導師Giuliano Giustarini 博士和張本研吾助理教授給我的寶貴支持和建言、瑪希敦大學的學術團隊一路上的支援、欽哲基金會論文獎委員會對我的研究的認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更要感謝欽哲基金會成全這件美事。這個奬項鼓勵和啟發我繼續努力,了解佛教的文本傳播和歷史,並在此研究領域作出貢獻。」
本會頒贈三萬美元,以示表彰唯悟法師對佛教教育的寶貴貢獻和所開展的諸多菩薩行,感謝唯悟法師席不暇暖、念茲在茲地為保存和弘揚佛陀教言及其普及實踐所做的努力。
唯悟法師對獲獎表示感謝,他說:「獲頒欽哲基金會的終身成就獎,我既感到非常榮幸卻又受之有愧。 我和檀香寺和檀香基金會以及國際佛教大學的成員共同分享這項榮譽。 他們也隨喜欽哲基金會為弘揚佛法做出的重大貢獻。」
在全球正歷經各種健康、氣候、經濟和政治動蕩之際,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如唯悟法師般的菩薩。 我們藉此機會正式表彰唯悟法師的不懈努力,並祈願他寶貴的利生事業持續興盛,造福所有眾生。
路易斯·戈麦斯教授(1943–2017)
著名佛教學者路易斯·戈麥斯教授於2017年9月3日在墨西哥城去世。去世前,他是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亞洲語言與文化系的榮修教授。他於2009年1月1日退休。
路易斯在佛教方面的學術研究涵蓋了他職業生涯中一系列重要主題,包括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泛亞洲佛教,他著重於大乘佛教的文獻與宗教視野。他就早期中國禪宗與藏傳佛教史上「桑耶論諍」所涉及的「頓漸之別」的問題寫過許多突破性的文章。在他的著作中,《極樂世界:無量光佛的淨土》(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6年)被認為是關於《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這兩部極具影響的佛經的權威性研究。此外,他還出版了大量西班牙語的著作。
保羅·哈里森(何離巽)教授
保羅·哈里森現為斯坦福大學喬治·埃德溫·伯奈爾宗教研究教授,他自2006年起一直任教於該校。他在其出生的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獲得學位,專攻佛教文獻和歷史——尤其是大乘佛教——以及梵、漢、藏語的佛教寫本。他已編輯翻譯了多部大乘佛經,並且發表過多篇關於佛教經典及其解讀的期刊文章。哈里森教授也是「史柯源收藏(Schøyen Collection)佛教寫本」系列的編輯之一。
目前,保羅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主要是大乘佛教和部派佛教經論的校勘、翻譯和研究,包括《金剛經》、《內藏百寶經》(Lokānuvartana)以及《學處集要》(Śikṣāsamucchaya)等。
保羅同時擔任斯坦福大學何氏佛學研究中心聯合主任一職。
「當21世紀初發現《維摩詰所說經》梵文寫本的消息傳出時,整個佛學研究界都為之震動。長久以來,學者們只能根據已知的這部經的漢文和藏文譯本擬構其本來的印度原語。如今,學者們終於可以參考到這部影響甚廣之經典的印度語言原文了。
因此,當保羅·哈里森與已故的路易斯·戈麥斯開始著手翻譯這一新發現的梵文文本時,這一消息立即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唯有這兩位作為大乘佛經文獻研究領軍人物的學者能勝任對這一重要經典的翻譯。這個譯本花了他們兩個人好幾年的時間,他們對每一個術語都做了商榷和辨析。在路易斯去世後,保羅獨自完成了這個項目。現在,他們共同努力的成果終於問世了。」——傑出翻譯獎評選委員會提名委員、著名佛教學者那體慧(Jan Nattier)
馬丁的論文《旺拉遺址群:拉達克的十四世紀藏傳佛教壁畫(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撰寫於巴黎的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並於2022年3月答辯通過,這篇論文是對西喜馬拉雅地區藝術史和佛教史的精湛貢獻。它進一步通過將其對於聖像學和風格傳統的卓越把控,與對考古年代分析(archaeometric analysis)、碑銘學、以及古典藏語文獻的第一手評估結合在一起,為彩繪遺址研究提供了一個的跨學科研究的模型。由此,它是佛學研究領域的一項傑出貢獻。
「能夠從廣受尊敬的欽哲基金會獲得這個獎項,我深感榮幸和感激。我想要特別感謝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們仔細審查我的申請並最終選擇我的論文,尤其是它不屬於文本研究的歷史領域。
這個獎項是對我十多年來逐漸積累的研究成果的一份意義非凡的認可,在這十餘年里,我不僅受到導師查爾斯·蘭布爾和我的共同導師克里斯蒂安·盧贊尼茨耐心而深刻的指導,還得到了我的同事們、朋友們和家人們的持續支持。該獎項將有助於使這部論文以一種更容易被每個人——包括這些遺址的守護者——獲取的形式出版,它也在我生命的關鍵時刻,給予了我在學術界開展事業的信心。」
——尼爾斯·馬丁
台灣政治大學的林恕安榮獲2020年度杰出佛学博士论文奖。她的論文,《緣起、二諦與因明:以清辨〈般若燈論‧觀緣品〉與〈掌珍論〉為主的研究》,運用漢藏二譯的材料,較為完整地展示清辯的形上學(緣起論與二諦論)及其源自陳那因明「勝義簡別」的論證法。
香港佛法中心的高明元獲得了2020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他的博士論文《佛教的「習氣」概念:從阿毘達磨到早期瑜伽行派》寫作嚴謹、內容深入且富有批判性。該文討論了「習氣」一詞各種義項的沿革發展。
「鑒於迄今只有少數幾篇研究關注到這一概念,更未有專著全面研究這一問題,明元的論文無疑是一項重大的貢獻。」,法光法師在為明元寫的論文推薦信中寫道,「此論文基於充分的梵、藏、漢、巴利語原始文獻,論證詳實。其文中的一些重要引文亦是首次被譯為英文且附有大量注釋。該文還批判性地審查了大量現代學者所寫的英、日、法、中文二手文獻。」
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教授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梵文)名譽教授以及威廉·P與露絲·格伯丁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他自1978年起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退休後仍在該校兼職教學。
他曾任國際佛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早期佛教手稿計畫」主任,領導這一仍在進行中的跨國計畫,編輯、翻譯、出版倖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邵瑞祺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梵語及梵語文學、印度佛教文獻及文本研究、印度銘文及古文字學、古印度史、犍陀羅語及犍陀羅研究、世界文字史。他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杜榭的論文記錄了一個鮮為人知,且現已不復存在的西藏噶舉派的傳承。該論文對完整噶舉派的文獻記錄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巡禮。該傳承的重新發現,使噶舉傳承從整體而言更加清晰,同時也揭示其存在在更大意義上對於藏傳佛教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該論文概念框架清晰,選題新穎,對相對研究不足的領域進行了補充。這項工作為該領域做出了寶貴而獨特的貢獻,具有批判性,而反復認真地琢磨術語又體現其研究的細緻性。它同時還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方法論,通過對歷史學,社會學和歷史人類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使該論文架構了更廣泛的理論框架。
儘管此項目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杜榭對此論文資料的收集篩選令人印象深刻。從十世紀噶舉傳統在印度的起源到噶舉在西藏壯谷(Gzhung Valley)的現狀,她設法記錄了馬爾巴鄂巴傳承的起源、發展、繁榮和消失;從記錄該傳承對其他傳統的影響,到後來鄂巴噶舉嘗試保存和復興其教法。她對用成就者的傳記作為收集宗教,社會力量和傳承概念的有效信息來源討論是具有啓發性的,而其中借用當代法國思想大師之一布爾迪厄(Bourdieu)關於「資本」理論概念的寫作手法嘗試探索是令人鼓舞的。
「能夠獲得今年欽哲基金會頒發的佛學博士論文獎,我感到至為榮幸。」現居住在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多涅省的杜榭(Ducher)告訴我們,「自己關於馬爾巴鄂巴噶舉傳承歷史的論文能被這樣一個著名的基金會認可,同時看到我的工作有助於揭示這一構成噶舉密續寶藏之核心、重要卻相對被遺忘的傳承,我心存感激,內心充滿喜悅」。
博恩霍茲博士是一位藏傳佛法教師、口譯與筆譯人員。最初他受訓成為一名醫生,之後在加德滿都由堪布楚璽嘉措(Tsultrim Gyamtso)仁波切創立的馬爾巴譯師學院學習藏文與佛教哲學。他也在漢堡大學學習了藏學、梵文與佛學。自1989年起,他成為翻譯藏文、英文與梵文的口譯員與筆譯員。目前,他在那爛陀菩提佛學中心(Nalandabodhi)以及正知國際學院(Nitartha Institute)擔任教師與翻譯。
博恩霍爾茲博士說:「獲得這一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不過更重要的是,本次授獎大體而言彰顯了整個唯識宗,以及特別突出了無著的《攝大乘論》與其釋論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理論與實修並具的主要印度佛教宗派,多個世紀以來,唯識宗在許多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期望這些譯作能對唯識宗在英語世界中獲得它應有的認可與贊同做出一點小小的貢獻。」
高明道教授本名弗里德里希·格羅曼(Friedrich Grohmann), 是一位長居台灣40年、精通中文的德國人,是一個致力於佛教研究,特別是佛教文獻研究和教學的學者。他現任的工作包括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華嚴專宗學院教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以及法鼓佛教學院佛教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他的研究專長包括:梵語、藏文、巴利語、中文;文獻學和經典翻譯。在台灣,他的學生和同事們都稱他為「高老師」。
「請允許我簡單地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有以上的想法。半個世紀前,我開始學古漢語,稍後就有幸從師於兩位僧侶研習佛典漢語。其中一位是巴利傳承的比丘,另一位是西藏傳統的格隆。兩位都不是華人——比丘是德國人,格隆是匈牙利人,而因緣的開端竟在小小的一所蒙古人的佛堂。這是我最初體察到利美——教內不分學派與傳承——的機緣,影響了我一輩子。
我希望回向的第二點是,我強烈地感覺我們通常所指的’佛教’,指的是一種文化,它有外和內兩個面向,外,指的是佛塔,石碑,佛像,以及義理,經文,學派等;內,指的是心,或者說意。若是學習佛法,我認為,這外,內二個面向都不可以忽略,特別是在學術的範疇里。」——高明道
論文獎評選委員會全體委員一致通過,選出范文麗博士的『寂護、蓮花戒的業力因果論』為今年傑出論文獎。范博士的論文闡述了傳統印度學派的觀點,他們認為「生果作用」是存在的;論文同時檢視了寂護如何透過對「生果作用」的批判,來建立「無作用」的理論。此外,她簡要地探討佛教哲學中「無作用」概念的歷史,其顯示出寂護清楚地闡明了此觀點,並提供詳細的論述。
在過去 25 年里,安迪·羅特曼博士(Dr. Andy Rotman)從事有關南亞敘事、圖像和市場的作用及其宗教、社會和政治功能的文本和民族志研究。這種關注在他對早期印度佛教、南亞媒體和北印度集市的現代經濟的研究中顯而易見。他目前擔任史密斯學院宗教、佛教研究和南亞研究教授。
「榮獲這個獎項令我格外欣喜。我為這部作品確確實實耕耘了數十年,我很高興得到認可。」羅特曼博士目前在印度旅行,為下一項計劃蒐集資料。
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的克里斯托弗‧瓊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論文「論印度佛學如來藏文獻中阿特曼的使用與爭議(The use of,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erm ātman in the Indian Buddhist tathāgatagarbha literature)」而被欽哲基金會論文獎委員會選中。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根據評審委員薩爾吉(Saerji)教授的說法,「此論文包括了清晰的闡釋、深入的分析和翻譯注釋,並確實對於我們在後印度佛教哲學的理解方面有其貢獻。」此論文著重在兩份文本:妙護(Śubhagupta)所寫的《成立外部對象論》(Bāhyārthasiddhikārikā),以及寂護大師(Shāntarakshita)和其弟子蓮花戒論師(Kamalaśīla)所論著的《攝真實論疏》(Tattvasaṃgrahapañjikā)的《考察外部對象品》(Bahirarthaparīkṣā)。
約翰與鄔史敦是總部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 「蓮師翻譯小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兩位創始人。 該翻譯小組將重要的藏傳佛教經典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以其清晰準確的文學風格贏得了卓越的聲譽。 約翰與鄔史敦分別作為一名醫生和一名前本篤會修道士,在成為備受尊敬的翻譯家方面走過了一段豐富多彩的道路。「蓮師翻譯小組」的翻譯作品包括《龍樹菩薩致友人書》、《功德寶藏論》、《成佛之道 — 殊勝證悟道前行法》、《證悟者的心要寶藏》、《伊喜措嘉佛母傳》,以及幾乎每個藏傳佛教徒都讀過的兩本書:《入菩提行論》與《普賢上師言教》。
「他們的翻譯之所以如此特別,是因為約翰與鄔史敦首先是修行者,其次才是譯者,」欽哲基金會執行董事陳季佩說。
2016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頒給安妮·麥克唐納博士,她翻譯月稱論師《淨明句論》(Prasannapada) 的第一章,並收放在她的新書《明晰之語》(In Clear Words) 當中。
麥克唐納博士是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與思想史研究所的研究員。 她的主要關注點是中觀思想在印度和西藏的發展。她根據新近出土的相關手稿對月稱的《淨明句論》和《入中論》進行研究。
麥克唐納博士在維也納報紙 Der Standard上的一篇文章中說道:「雖然書名提到了『明晰』,但整本書翻譯起來卻很不容易。」《淨明句論》由七世紀的學者月稱論師以梵文寫成,是針對龍樹菩薩《中論》而撰寫的釋論。
「在此我想誠摯地感謝欽哲基金會遴選我的書,作為『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的得獎作品……,我很確定月稱論師,也就是我所翻譯文獻的原作者,他是七世紀的人,如果他今天仍在,也會非常高興他的作品能被如此卓越的基金會所認可,甚至也獲得身兼欽哲基金會傑出創辦人及主席的宗薩欽哲仁波切所稱頌。宗薩欽哲仁波切在西藏傳統中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現;文殊菩薩是一位與般若智慧灼見相關的菩薩,而月稱也在其作品中一再提及並贊頌文殊菩薩。」
大衛·希金斯博士因其論文「藏傳大圓滿法之哲學基礎:探究分別心和本初智的差異(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Dzogchen i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ualistic Mind and Primordial Knowing)」而榮獲欽哲基金會2014-15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 希金斯博士在2012年於洛桑大學進修博士班,他在湯姆·迪勒曼斯(Tom Tillemans)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關於藏傳大圓滿法哲學基礎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在2013年由維也納大學的「維也納藏學與佛教研究」系列叢書出版。阿普爾頓博士表示:「希金斯博士的論文,是對於西藏寧瑪派的傳布與理解之精湛分析暨回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於大圓滿此一至為重要的哲學與解脫論主題的重新詮釋。」
詹斯·威爾漢·伯格藍博士因其論文「《諍事》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律法決議程序(A Study of the Adhikaranavastu: Legal Settlement Procedures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Vinaya)」而榮獲欽哲基金會 2014-15 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伯格藍博士在奧斯陸大學獲得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的博士學位。他於奧斯陸大學教授梵文,同時也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他是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文學系的學士 (文化與社會科學領域,主修宗教研究),以及該系的亞非研究碩士 (專長梵文)。
法光法師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以其中英文著作、開示、教學和講座而聞名。除了在斯里蘭卡的長期佛法事業外,他也曾在印度、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歐洲等地講學。2013年於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佛學研究中心和法鼓佛教學院合辦的「阿毘達磨國際研討會」上,法師發表了「眾賢(僧伽跋陀羅)對理解阿毘達磨之貢獻」的演說。
法師194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有時亦被稱為「吉隆坡法光」或「KL Dhammajoti」。他依上座部傳統出家為僧,在斯里蘭卡的凱拉尼亞大學(Kelaniya University)求學。1970年,他以研究悟入(Skandhila)的《入阿毘達磨論》獲得碩士學位;1990年,再以研究各種中文版本《法句經》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法師特別專注研究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教法,他針對此研究課題的著作已經再版三次。法師同時研究巴利文的上座部傳承,並鼓勵有關巴利文上座部與其他傳承的比較研究。移居香港後,他保持與斯里蘭卡的交流,並持續邀請知名的斯里蘭卡學者共同培育新一代佛教學者。
馬克‧布魯姆(Mark Blum)教授是2015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得主。布魯姆教授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暨文化學系,擔任日本佛教伊藤真乘特聘教席。他翻譯了曇無讖於公元五世紀所譯漢文版《大般涅槃經》的前十卷(第一冊),這是這部闡述佛性(如來藏)的重要佛經的首部英文譯本。
彼得‧史基林教授指出這部經文的重要性,他說:「《涅槃經》是一部百科全書,它針對印度佛教徒在探索新的思想時面臨的關鍵問題,以傳統的經文、佛陀生平的論述、佛說本生經和佛教的譬喻文學,去編寫出形而上學的對話。佛陀、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薩、迦葉尊者都是透過譬喻和辯論的方式進行討論,探索解脫的動力。」
趙東明的論文旨在研究《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中的「轉依」理論。根據《成唯識論》的說法,「轉依」有四種義別,即:「能轉道」、「所轉依」、「所轉捨」、「所轉得」。該論文特別將焦點放在「轉依」四義中「所轉依」的「所依」與「能轉道」之「無分別智」這二部份。並以護法「心、心所」認識論的「四分」說(「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為問題意識,切入探究其間的關係。
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劉國威教授說,「趙博士的論文對中國唯識派的思想提供了深度的哲學分析。」 另外一名評審委員北京大學的薩尔吉教授指出,趙博士的論文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具有深度的原著分析和具說服力的辯論。令人增加了對中印佛學的理解。」
馬克·西德里茨教授和桂Shōryū Katsura教授於7月在維也納大學舉行的國際佛學研究協會第十七屆大會上榮獲2014年傑出翻譯獎。 欽哲基金會研究員、脆弱棕櫚葉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 Peter Skilling 教授向 Katsura 和 Siderits 頒發了獎項,表彰他們對龍樹菩薩 (Nāgārjuna) 的《Mūlamadhyyamakakārikā》的新譯本。
2013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頒給長老菩提比丘 (Venerable Bhikkhu Bodhi),以表彰其著作:《佛陀的數字經論:阿古塔羅尼柯耶譯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由波士頓的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發行,2012年)。 長老菩提比丘是紐約卡梅爾(Carmel) 莊嚴寺的住持。「Aṅguttara Nikāya」為南傳佛教中的「增支部尼柯耶」(漢譯「增壹阿含經」),意為「以數字上增的方式所匯編的佛陀言教集」,是巴利文「大藏經」四部基礎經典中第二長的,也是許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響力的教義的寶庫。欽哲基金會希望借此獎項,不僅表彰《數字經論》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於將佛陀的教義傳播給更廣泛的英語受眾。他還翻譯了份量更多的《相應部尼柯耶》(2000年),以及他和髻智比丘(Bhikkhu Ñāṇamoli) 聯合翻譯的《中部尼柯耶》(1995年) 。當今沒有任何一位學者,對於把大量的佛經翻譯成現代語言,有如此大的貢獻。菩提比丘獲得傑出翻譯獎是實至名歸。
彼得‧史其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學者、歷史學家、研究員、翻譯家、詩人和講師,其學科範圍廣泛,從歷史和哲學到佛教藝術、考古學、銘文研究和相關領域。 目前,他是位於曼谷的法國亞洲研究學院的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歷史、東南亞巴利語歷史、佛教尼僧團歷史、南亞和東南亞考古學和文學。 他的研究以多種語言進行,包括英語、法語、藏語、巴利語、梵語和泰語。 他擔任「貝葉基金會」(the 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會長一職,該基金會是一個支持東南亞佛教文獻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組織,保存了大量以巴利文和其他東南亞語文寫成的貝葉手稿。
史其林教授自2007年起即擔任欽哲基金會之顧問,對於基金會的成長走向,尤其是關於學術研究、獎學金和翻譯計劃方面,提供了睿智的建議與方針。他也協助創始欽哲基金會的許多計劃,包括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研究獎、卓越翻譯獎,以及目前正在籌備階段的最佳論文獎。
史其林教授的著作包括:「摩訶經:佛陀的偉大教言 (Mahasutras: the Great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西昌寺」及「小乘佛教何以為小乘佛教? (How Theravada is Theravada?)」
美國聖十字學院(Holy Cross University,位於馬薩諸塞州伍徹斯特)的托德·劉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爾巴薩學院的蘇巴納·曼·圖拉達(Subarna Man Tuladar)教授因翻譯了尼泊爾著名文學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用尼瓦爾語撰寫的《善逝史詩: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爾史詩》〈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年)而榮獲首屆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 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為他們頒獎。《善逝史詩》以十九首尼瓦爾詩篇講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學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因用母語發表一首詩而被判五年徒刑,並在出獄後完成了該作品的大部分內容。 該書最初於1949年在加爾各答出版。
除了詩歌本身清晰優雅的翻譯外,這本書還提供了有關文本的文學、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信息。
翻譯成英文後的詩歌不僅是瞭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也是一種審美體驗,可以讓讀者加深對佛陀一生的理解。 譯本的精神符合詩人的要求,他在1982年去世前不久表達了他的願望,即這首詩「用英語讀得好,以便讀者能夠理解原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