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yentse Vision Project, a major translation initiative under Khyentse Foundation,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in July 2020 on the 20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Khyentse, Jamyang Khyentse Wangpo (1820–92).
Support for monastic institutions was the original impetus for the formation of Khyentse Foundation, and it remains the core of KF’s mission to preserve Buddhist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Buddha’s wisdom.
In 2005, Venerable embarked on another important mission: to seek common ground with other Buddhist traditions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m to uplift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monk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in Asia.
《維摩詰所說經:拉薩布達拉宮所藏梵文本之英譯(Vimalakīrtinirdeśa: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Text Found in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馬丁的論文《旺拉遺址群:拉達克的十四世紀藏傳佛教壁畫(The Wanla Group of Monuments: 14th-Century Tibetan Buddhist Murals in Ladakh)》,撰寫於巴黎的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並於2022年3月答辯通過,這篇論文是對西喜馬拉雅地區藝術史和佛教史的精湛貢獻。它進一步通過將其對於聖像學和風格傳統的卓越把控,與對考古年代分析(archaeometric analysis)、碑銘學、以及古典藏語文獻的第一手評估結合在一起,為彩繪遺址研究提供了一個的跨學科研究的模型。由此,它是佛學研究領域的一項傑出貢獻。
「能夠從廣受尊敬的欽哲基金會獲得這個獎項,我深感榮幸和感激。我想要特別感謝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們仔細審查我的申請並最終選擇我的論文,尤其是它不屬於文本研究的歷史領域。
這個獎項是對我十多年來逐漸積累的研究成果的一份意義非凡的認可,在這十餘年里,我不僅受到導師查爾斯·蘭布爾和我的共同導師克里斯蒂安·盧贊尼茨耐心而深刻的指導,還得到了我的同事們、朋友們和家人們的持續支持。該獎項將有助於使這部論文以一種更容易被每個人——包括這些遺址的守護者——獲取的形式出版,它也在我生命的關鍵時刻,給予了我在學術界開展事業的信心。」
——尼爾斯·馬丁
相關閱讀
《古犍陀羅佛教文獻:導論及選譯》(The Buddhist literature of Ancient Gandhāra: An Introduction with Selected Translations)
邵瑞祺(Richard Salomon)教授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梵文)名譽教授以及威廉·P與露絲·格伯丁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他自1978年起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退休後仍在該校兼職教學。
他曾任國際佛學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IABS)以及美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主席。自1996年起,他成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早期佛教手稿計畫」主任,領導這一仍在進行中的跨國計畫,編輯、翻譯、出版倖存的早期佛教手稿。
邵瑞祺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梵語及梵語文學、印度佛教文獻及文本研究、印度銘文及古文字學、古印度史、犍陀羅語及犍陀羅研究、世界文字史。他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的克里斯托弗‧瓊斯 (Christopher V. Jones) 因其論文「論印度佛學如來藏文獻中阿特曼的使用與爭議(The use of,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term ātman in the Indian Buddhist tathāgatagarbha literature)」而被欽哲基金會論文獎委員會選中。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他的論文涉及印度佛教如來藏文學中對阿特曼(自我)一詞的複雜且有爭議的使用。 該著作是基於對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主要印度資料(梵文、藏文或漢譯本)的仔細分析,但並不局限於對這些文本的語言學分析。
大衛·希金斯博士因其論文「藏傳大圓滿法之哲學基礎:探究分別心和本初智的差異(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Dzogchen in Tibet: Investig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ualistic Mind and Primordial Knowing)」而榮獲欽哲基金會2014-15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 希金斯博士在2012年於洛桑大學進修博士班,他在湯姆·迪勒曼斯(Tom Tillemans)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關於藏傳大圓滿法哲學基礎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在2013年由維也納大學的「維也納藏學與佛教研究」系列叢書出版。阿普爾頓博士表示:「希金斯博士的論文,是對於西藏寧瑪派的傳布與理解之精湛分析暨回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於大圓滿此一至為重要的哲學與解脫論主題的重新詮釋。」
詹斯·威爾漢·伯格藍博士因其論文「《諍事》研究: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律法決議程序(A Study of the Adhikaranavastu: Legal Settlement Procedures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Vinaya)」而榮獲欽哲基金會 2014-15 年度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伯格藍博士在奧斯陸大學獲得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的博士學位。他於奧斯陸大學教授梵文,同時也是海德堡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他是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文學系的學士 (文化與社會科學領域,主修宗教研究),以及該系的亞非研究碩士 (專長梵文)。
《佛陀的數字經論:阿古塔羅尼柯耶譯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Anguttara Nikaya)
2013年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頒給長老菩提比丘 (Venerable Bhikkhu Bodhi),以表彰其著作:《佛陀的數字經論:阿古塔羅尼柯耶譯本》(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由波士頓的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發行,2012年)。 長老菩提比丘是紐約卡梅爾(Carmel) 莊嚴寺的住持。「Aṅguttara Nikāya」為南傳佛教中的「增支部尼柯耶」(漢譯「增壹阿含經」),意為「以數字上增的方式所匯編的佛陀言教集」,是巴利文「大藏經」四部基礎經典中第二長的,也是許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重要且有影響力的教義的寶庫。欽哲基金會希望借此獎項,不僅表彰《數字經論》的出版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彰菩提比丘一生致力於將佛陀的教義傳播給更廣泛的英語受眾。他還翻譯了份量更多的《相應部尼柯耶》(2000年),以及他和髻智比丘(Bhikkhu Ñāṇamoli) 聯合翻譯的《中部尼柯耶》(1995年) 。當今沒有任何一位學者,對於把大量的佛經翻譯成現代語言,有如此大的貢獻。菩提比丘獲得傑出翻譯獎是實至名歸。
彼得‧史其林教授是一位佛教學者、歷史學家、研究員、翻譯家、詩人和講師,其學科範圍廣泛,從歷史和哲學到佛教藝術、考古學、銘文研究和相關領域。 目前,他是位於曼谷的法國亞洲研究學院的研究員。 研究領域包括大乘佛教早期歷史、東南亞巴利語歷史、佛教尼僧團歷史、南亞和東南亞考古學和文學。 他的研究以多種語言進行,包括英語、法語、藏語、巴利語、梵語和泰語。 他擔任「貝葉基金會」(the 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會長一職,該基金會是一個支持東南亞佛教文獻保存和研究的非宗派組織,保存了大量以巴利文和其他東南亞語文寫成的貝葉手稿。
史其林教授自2007年起即擔任欽哲基金會之顧問,對於基金會的成長走向,尤其是關於學術研究、獎學金和翻譯計劃方面,提供了睿智的建議與方針。他也協助創始欽哲基金會的許多計劃,包括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研究獎、卓越翻譯獎,以及目前正在籌備階段的最佳論文獎。
史其林教授的著作包括:「摩訶經:佛陀的偉大教言 (Mahasutras: the Great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西昌寺」及「小乘佛教何以為小乘佛教? (How Theravada is Theravada?)」
《善逝史詩: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爾史詩》(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的合譯。
美國聖十字學院(Holy Cross University,位於馬薩諸塞州伍徹斯特)的托德·劉易斯(Todd Lewis)教授和尼泊爾巴薩學院的蘇巴納·曼·圖拉達(Subarna Man Tuladar)教授因翻譯了尼泊爾著名文學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Chittadhar Hridaya,1906-1982 年)用尼瓦爾語撰寫的《善逝史詩:描述佛陀一生的尼泊爾史詩》〈Sugata Saurabha:An Epic Poem from Nepal on the Life of the Buddha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年)而榮獲首屆欽哲基金會傑出翻譯獎。 宗薩欽哲仁波切和彼得·斯基林教授在印度菩提伽耶為他們頒獎。《善逝史詩》以十九首尼瓦爾詩篇講述了佛陀的一生。 著名文學家奇塔達爾·赫里達亞因用母語發表一首詩而被判五年徒刑,並在出獄後完成了該作品的大部分內容。 該書最初於1949年在加爾各答出版。
除了詩歌本身清晰優雅的翻譯外,這本書還提供了有關文本的文學、文化和宗教背景的背景信息。
翻譯成英文後的詩歌不僅是瞭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也是一種審美體驗,可以讓讀者加深對佛陀一生的理解。 譯本的精神符合詩人的要求,他在1982年去世前不久表達了他的願望,即這首詩「用英語讀得好,以便讀者能夠理解原作的美」。